发布时间:2024-09-16
1968年秋天,45岁的李建国接到了单位的通知,他将被派往河南省叶县的“五七干校”参加劳动锻炼。作为一名在中央机关工作了20年的老干部,李建国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感到困惑和不安。
五七干校,全称“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精神而兴办的农场。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提出了各行各业都应该“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的要求。两年后,全国各地开始响应这一号召,纷纷创办五七干校。
李建国所在的干校位于河南省叶县刘庄大队,这里原本是一片荒地。当李建国和其他学员抵达时,他们发现除了几间破草房,这里几乎一无所有。军宣队的负责人告诉他们,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主要靠自己动手建设干校。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建国和其他学员一起,开始了艰苦的劳动生活。他们每天都要参加农田劳动,脱土坯、收麦子、插水稻、担粪挑水、打场晒粮、挖土固坝、挑泥筑堤……这些都是“改造思想”的手段。李建国回忆道:“我们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劳动,有时候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晚上还要参加政治学习和批判会,根本没有时间休息。”
除了体力劳动,干校的生活还充满了政治压力。李建国记得,有一次因为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他就被拉到全连的批斗会上狠狠批判。他说:“那种恐惧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而被批斗。”
然而,在这艰苦的环境中,李建国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他记得有一次,一位老同志因为劳累过度晕倒了,其他学员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把他抬到医务室。还有一次,一位年轻学员因为想家而偷偷哭泣,其他学员就围在他身边安慰他。
在干校的日子里,李建国和他的同事们不仅要面对艰苦的劳动和政治压力,还要面对内心的挣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却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从事体力劳动。李建国说:“有时候我会想,我们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本来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却在这里浪费了这么多时间。”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五七干校开始陆续有人回城重新工作。1979年,随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党内的重新确立,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停办五七干校。李建国终于回到了北京,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回顾这段经历,李建国感慨万千。他说:“五七干校是一段痛苦的历史,但也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看到了制度的缺陷,也看到了变革的必要性。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经历,能够让后人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创造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