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里的四气五味,以及引经报使的涵义!

发布时间:2024-09-18

一、四气五味

1. 四气的认定依据

四气,或称四性,代表着药物的寒、热、温、凉等四种特性(狭义)。

其主要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平衡及气候变迁的影响,是药性理论的重要一环,也是阐释药物作用性质的基本依据之一。

那么,我们应如何判别药物的寒热温凉呢?

药物的四气与四季的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如《本草经疏》中所说:“凡言微寒者,禀春之气以生;言大热者,感长夏之气以生;言平者,感秋之气以生,平即凉也;言大寒者,感冬之气以生。

此物之气,得乎天者也。”由于季节气候的异同,药物的气候属性也各不相同,从而有了“四气”之称。

古人根据药物对人体作用后的不同反应总结出了药物的四气性。

它与所治疗的疾病特性是相对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强调“入腹则知其性”,深刻阐释了中药的四气。

通常来说,能够减轻或消除热性症候的药物,其性一般寒或凉;反之,能够减轻寒性症候的药物,其性多为温或热。

例如薄荷、葛根主治风热表证,其性属凉;石膏、知母主治温热病气分热盛证,其性属寒;麻黄、生姜主治风寒表证,其性属温;附子、干姜主治亡阳证,其性属热。

综上所述,温性、热性的药物通常具备温里散寒的效果,而寒性、凉性的药物则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

2. 五味的认定依据

五味即是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口味。

自从《神农本草经》提出药材的五味以来,历代医书均遵循此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与完善。

《吕氏春秋》中记载:“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

《灵枢·邪气藏腑病形》指出:“水谷皆入于胃,其味有五。”显然,五味的起源与饮食调和密不可分。

最初,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的真实味道,古人通过口尝或鼻嗅直接感知。

比如黄连味苦,乌梅味酸,生姜味辛,甘草味甘等,都是“乳口则知其味”(《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的具体表现,是药材性质的体现。

药味源于品尝,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探索到,不同的滋味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

《素问·至真大要论》将其总结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展示了五味的作用归纳。

后世医学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了相关内容。

简单来说:辛味能散能行,如生姜散寒,木香行气,红花活血;酸味则能收、能涩,如五味子收敛止汗,涩肠止泻;甘味具有补、和、缓的作用,比如人参补气,熟地补血,甘草和中、缓急止痛,且能柔和药性,减轻毒性;苦味则能泄、燥、坚,如大黄泄闭,杏仁降气,黄连泄火等;咸味则能下、软,如芒硝泻下、通便,牡蛎软坚等;淡味则能渗、利,如茯苓、苡仁利水。

随着对药物作用的认知,五味逐渐发展为理论工具,人们采用根据功效推定味道的方法,导致药物的实际味道与所载配方不符的现象。

例如,虽麻黄并无明显辛味,却因其具较强的发散作用而被定为辛味;石膏本无味,历代本草却记载其辛味。

《本草乘雅半偈》解释为“味之辛解,即用之释”,表明药物的五味经历了“味(口尝之味)→功能→味(性能之味)”的转变过程。

特别是性能之味已部分脱离口尝直接感知的味道,成为药物实际效用的总结,对于临床用药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二、引经报使

中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自《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起,对中药的运用已有详尽的论述,其使用特点大致可归纳为“性味”和“归经”两个主要部分。

所谓“性味”,即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药的“本质特性”;而“归经”则指中药的“外部倾向”,即其与特定脏腑或经络的相通性。

随着时代的推移,到宋金两朝,张元素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的特性,提出了“引经报使”的理论。

引经报使听起来似乎神秘,其实可以理解为“向导”。

在喝药组方时,有意添加能“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所、起辅助作用的药品。

一般一个方子中,通常只有一味或少量两味引经药,三味以上则极为少见。

例如,常用的“清热泻火”,按照张元素的理论,如泻心火时用黄连,泻肺火用黄芩,泻肝火用知母,木通偏泻小肠,石膏则偏泻胃火。

还有柴胡佐黄芩以清泄下焦、疏散少阳之火,其中黄芩和黄连就是引经药的例子。

张元素的“引经报使”理论,深远影响了后代医家,基于此总结出约八种“引经药”:

1. 引药上行

该术语易于理解,即是指引导药力上行,适用于病位在上或头面的方剂,特意选择引经药。

例如,擅长去头面诸风的“细辛”,擅通头脑的苍耳,促进肺气的桔梗等,都是引药上行的引经药。

值得注意的是“桔梗”,因其素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的说法,常被用作病症在上焦时的“引经药”。

2. 引药下行

引药下行与传统理解的“峻下、泻下”有所不同。

常作为引药下行的药材包括川牛膝和旋覆花。

其中,川牛膝为历代医家公认的引药下行良品,而旋覆花则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的特性。

当病在下焦,需要气机下降时,通常选用其中之一即可;

3. 引药到病位

古文中提到“引药到病所”,例如羌活能将药物引至上肢末梢,其“兄弟”独活则善于引药至下肢。

最知名的是头面部的引经药:厥阴头痛可用藁本引导,少阳头痛可用柴胡引导,太阴头痛可用苍术等;

4. 引火归元

引火归元的“元”指的是少阴。

例如金贵肾气丸中的“肉桂”,乃是最常用的引火归元药。

在虚火上炎及阴阳失调的浮阳外越证中,肉桂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引经药;

5. 引气上升

这也是非常明了的概念,当气机下陷时,升提中气成了必须。

如著名的补气方“补中益气汤”中就有柴胡与升麻两味“升提药”,目的在于将人参和黄芪的补益气机抬升,以推动中焦清气的上升。

6. 引血下行

中医理论中有一个“肝阳上亢”的证候,此系肝经阴血虚损,不能收敛阳气,导致肝阳亢盛,甚至出现头面红赤等症状。

中医认为,此乃“血随气逆”而形成,常用“牛膝”作为引血下行的引经药,以避免“血之余气,同时上升”所致的气厥。

7. 引邪外越

外邪入侵身体,若郁而不散,易闭塞气机。

因此中医常提及“疏通外邪”之法,最常用的引邪外越药为柴胡,而少阳证的小柴胡汤中,柴胡负责“和解少阳”,其实意在引邪外越;

8. 引邪下泄

与引气上升相反,引邪下泄主要是促进邪气排出,特别是从下焦排出。

例如玉女煎中的“牛膝”,用于引导火热之邪下行;导赤散中的木通,则用于引导心经火热邪从水道而出。

总的来说,“引经报使”是历代医家对中药应用经验的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是基于中药特有的“升降浮沉”理论,以对应病位的实际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