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困难、滴沥难尽,我以“补肺降气”之法调治,现在恢复了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治疗排尿困难时,中医并不局限于局部,而是从整体出发,寻找根本原因。一个看似简单的排尿问题,可能与肺部功能密切相关。

肺与膀胱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脏腑别通”。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中提出,肺与膀胱相通。这一观点得到了后世医家的广泛认同。《素问·阴阳离合论》中提到:“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这说明肺(属太阴)与膀胱(属少阴)在功能上存在密切联系。

肺在水液代谢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黄帝内经》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里的“水道”指的是全身水液代谢的道路。肺主气,气行则水行。肺气的肃降作用,能够推动水液向下运行,最终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正如清代医家李士材所言:“右寸数大,是金燥不能生水之故。”这里的“金”指的是肺,“水”则代表膀胱。

当肺气肃降功能失常时,水液代谢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排尿困难。此时,单纯使用利尿药物可能效果不佳,甚至会加重症状。相反,通过调理肺气,恢复其正常肃降功能,才是治本之策。

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位90多岁的老人三天未排尿,被怀疑是肾衰竭。在尝试了插尿管和利尿剂无效后,中医专家建议使用太渊穴进行导引按蹻。太渊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具有补肺益气、通脉理血的功效。经过两个小时的治疗,老人开始排尿,最终恢复了正常的排尿功能。

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补肺降气”治疗排尿困难的原理。通过调理肺气,恢复其肃降功能,水液代谢得以正常进行,从而解决了排尿困难的问题。这正是中医整体观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医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独特之处。

在另一个案例中,李士材治疗一位痰火喘嗽的患者,突然出现小便不通。患者自行服用利尿药物后症状加重。李士材判断这是由于肺气肃降功能失常所致,于是使用紫菀、麦冬、五味子和人参组成的方剂。一剂药后,患者小便通畅如泉涌。

这两个案例都说明,对于某些排尿困难的患者,调理肺气可能比直接作用于膀胱更为有效。这不仅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也展示了中医整体观在临床实践中的独特魅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并非一成不变。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需要辨证施治。在使用“补肺降气”法治疗排尿困难时,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症状、舌脉等信息,以确保治疗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补肺降气”治疗排尿困难的方法,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的精髓。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也展示了中医理论的独特魅力。在现代医学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古老的智慧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