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的方法做出来的竹升面

发布时间:2024-09-15

Image

竹升面,这道源自广州西关的传统面食,承载着岭南饮食文化的精髓。它的名字源于粤语中对“竿”字的避讳,将“竹竿面”改称为“竹升面”。这种面食的制作工艺独特,口感爽滑弹牙,是岭南地区人民钟爱的美食之一。

竹升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当时,广州西关一带的居民们常常在清晨或午后,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竹升面,享受这份简单而美味的幸福。随着时间的推移,竹升面的制作技艺逐渐扩散,影响了周边城市,甚至远播至香港、澳门等地。

竹升面最引人注目的制作工序,莫过于使用竹竿(竹升)压打面团。这种工艺不仅考验师傅的技巧,更是一种体力与耐力的挑战。制作时,师傅会骑坐在一根粗大的竹竿上,用双脚蹬地,将竹竿的一端压在面团上,反复碾压。这个过程需要持续一到两个小时,直到面团变得柔软均匀,才能拉成细如银丝的面条。

竹升面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配方。传统的竹升面不使用碱水,而是选用鸭蛋来和面。这种做法不仅赋予了面条独特的蛋香,还使其口感更加爽滑。据《食品与生活》杂志介绍,制作500克竹升面需要使用250克鸭蛋,比例高达2:1。这种高蛋含量的配方,使得竹升面在煮熟后即使放置一段时间,仍然能保持其爽滑的口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竹升面制作工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械化生产的普及使得手工制作的竹升面逐渐式微。香港政府在2014年将打面技术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这既是对传统工艺的肯定,也反映了传承这一技艺的迫切性。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店铺坚持传统,守护着这份珍贵的饮食文化遗产。例如,连续十年获得米其林必比登推荐的坤记竹升面,就依然采用传统的竹竿压面工艺。他们使用不同比例的高筋和低筋面粉,加入鸭蛋和适量碱水,再通过师傅精湛的技艺,制作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竹升面。

竹升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岭南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人们对传统工艺的敬意。在现代化浪潮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或许,下次当你品尝一碗竹升面时,不仅能感受到它的美味,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