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继母夏伯根:相差仅5岁,相守半世纪,母子情深感动世人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邓小平与他的继母夏伯根相差仅5岁,却相守了半个多世纪。 这段跨越年龄和血缘的亲情,不仅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沧桑巨变,更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人之爱。

1950年春天, 45岁的邓小平在重庆与50岁出头的夏伯根初次相见。 这位从未谋面的继母,身材高挑、衣衫整洁,虽然一路风尘仆仆,却精神奕奕。邓小平毫不犹豫地对她说:“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夏妈妈!今后我们给你养老!”这一决定,开启了他们长达半世纪的共同生活。

然而, 真正维系这段关系的,是邓小平的妻子卓琳。 作为儿媳,卓琳对夏伯根的孝顺和尊敬令人动容。她习惯跟着孩子们喊“奶奶”,毫无芥蒂地亲近这位只比自己大几岁的农妇。当邓小平调往中央工作时,卓琳坚定地说:“我们是一家人,到哪里都一起。”在北京的日子里,卓琳带着夏伯根游览名胜古迹,向熟人介绍她是“小平的妈妈,我婆婆”,满足了老人最大的愿望。

在文革的艰难岁月里, 夏伯根成了卓琳的得力助手和精神支柱。 她操持家务,精打细算,用极少的开销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卓琳担心她会觉得自己是累赘时,夏伯根却说:“我感激你们对我的照顾,我知道没有信任的婆媳关系有多痛苦。”这种相互理解和信任,让她们在动荡的年代里依然保持了家庭的温暖。

最令人感动的是, 当邓小平夫妇被下放到江西时,70岁高龄的夏伯根毅然决定跟随。 在江西的日子里,他们一起种地、养鸡,甚至学会了酿酒和做豆瓣酱。卓琳回忆道:“三个人的流放生活里,酒香和酱香成了艰难岁月里最香的佐料。”

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97岁高龄的夏伯根拒绝进食。卓琳赶到医院,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回忆起丈夫曾说过的那句话:“我们三个,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一个哪个都活不成。”这份深厚的感情,超越了血缘和年龄的界限,成为了真正的家人之爱。

2009年,卓琳逝世。 这段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婆媳情,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动人的佳话。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亲情不在于血缘,而在于相互的理解、尊重和关爱。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邓小平与夏伯根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家庭、亲情和爱的永恒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