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又到了一年的世界读书日,但今天我们不谈书本,而是讨论制书的材料——纸。
纸并非什么稀奇的物品,然而若生活中没有纸,我们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
自从蔡伦发明了纸(或说是对纸的改进),中国人就掌握了这项“黑科技”,我们的历史比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更为详尽。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工业的进步,纸张已然成为一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多用途材料,其来源和种类更是五花八门。
01 便便不可怕 就怕‘有文化’
你是否尝试过用屎做的纸?
假如你的旅程曾经途经云南西双版纳野象谷,你可能会看到采用大象粪便制成的各种纸品。
担心这种纸过于“重口味”?实际上** 大象的粪便不仅没有刺鼻的气味,反而散发着青草的清香 **。
可以说,它的气味可能与牛粪有些相似吧?
嗯,别怀疑,我确实近距离闻过牛粪(真的只是闻)。
对于在乎吃饭的朋友,下图请慎看!
那么,为什么会用大象的粪便来造纸呢?
理由相当简单,因为**
大象拉得多
**!
确实如此,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每天要消耗超过200千克的草料,排放出的粪便就可达100多千克,由于大象的群居特性,这样庞大的粪便量可以说是“来者不拒”。
因此,在泰国、斯里兰卡等大象数量众多的地方,象粪制成的文创产品层出不穷。
不仅如此,咱们的** 国宝大熊猫的粪便同样可以用来造纸 **。
大熊猫的体型未必比大象庞大,因此它排出的粪便自然也要“小巫见大巫”。
陕西的蔡侯纸博物馆就尝试过用熊猫粪来制造纸,并不断研究那些季节的粪便制作出的纸张效果更佳。
春夏时期熊猫主要以嫩竹为食,其排泄物较软,难以利用;然而到了秋冬,它们的主食变成老竹子,那时的粪便便是造纸的佳品。
除了大象和熊猫, 理论上很多草食动物的粪便均可用于造纸 ,这种纸最大的优点在于环保且富有创意。
屎本是一无是处的东西,随处丢弃也无妨,但如今在某些动物园或繁育保护区,它却成了“铲屎官”的新挑战。
现在通过废物利用制成纸张,相信任何一个游客见到了,都会有购买的冲动,毕竟,谁会拒绝这样“有文化”的粪便呢?
02 用屎造纸 是谁的‘馊主意’?
大象当然排粪量巨大,但将其用于造纸的这个“馊”主意又究竟来自何人呢?
这就要回归造纸原料的核心: 植物纤维 。
在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 当时造纸的主要材料为竹子和树皮,因而得名竹纸或皮纸 。
无论是哪一种,均是将富含纤维的植物捣碎后进行加工处理,然后重新结合。
可以把植物纤维想象为无数根韧性极佳的丝线,交织形成的网状结构便构成了纸张的“筋骨”,使纸张因此而富有韧性。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天工开物》中关于造纸的工艺,以竹纸举例,每年芒种时,要将尚未长出枝叶的嫩竹砍下,切段后浸于池塘中浸泡一百多天,之后取出用木棍敲打,洗净。
这是因为** 竹子表面的粗壳与青皮需通过杀青去除 **。
现在的“杀青”一词正是由此而来的。
消去外层后,竹穰须用石灰调成浆抹于竹子上,再于锅中煮上八天。
稍后再把煮好的材料洗净。
洗净后的竹麻需浸泡在柴灰水中,之后放回锅里,再铺上稻草灰煮沸,加以淋洗。
经过反复处理,十多天后,竹麻便可腐烂、发臭,捣成泥状,这时基本就得到了纸浆。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使用抄纸帘在纸浆中不断操作,使纸逐渐成型,最后压制干燥,便可形成一张纸。
基于之前的经验,长期从事造纸的人自然能联想到利用植食性动物的粪便来制作纸张。
这是因为这些 动物食用的植物中蕴含了大量植物纤维 ,主要为支撑植物形态的茎杆,几乎不会被消化。
此部分食物在动物体内有助于消化,但同时也破坏了这些植物纤维的结构。
因此,我们所见的大象、熊猫甚至牛的粪便,看起来如同未消化的食物,其中含有很多草类物质,宛如成团的毛球一般。
可以看出,以粪便造纸,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动物消化道使植物软化、破碎的过程。(简言之,也就是对植物纤维的重组过程)。
虽然用屎做的纸可能令你大吃一惊,但其实你不也喝过猫屎咖啡吗?
03 买书看纸 你学废了正确的选择了吗?
除了用屎制成的纸,我们在购买书籍时,所使用的绝大多数纸张均与植物有关,如木材、芦苇、竹子,以及已经回收的废纸。
当我们购买书籍时,往往注重的是作者与内容,常常忽略了书籍所采用的纸。
可其实纸张会影响书籍的易携带性、保存性,当然更会影响到读者在阅读时的感受。
今天笔者就来教你如何挑选书籍中的纸张。
首先来看一类被普遍嫌弃的纸——轻型纸,许多读者认为使用这种纸是出版社为了减少成本而采取的行为。
实际上, 轻型纸可被视为胶版纸的一种变形 ,全名为轻型胶版纸。
胶版纸是当前大多数图书所使用的纸,拥有较小的伸缩性和相对高的表面光滑度,对油墨的吸收也相对较好。
不过,在相同克重的条件下,使用轻型纸的书籍通常会比胶版纸显得更加厚重、松软,其表面相较普通胶版纸而言则会显得较为粗糙。
而有时候,这种纹理感也反而受到读者的青睐,就如陶瓷中的粗陶制品一样,略显粗糙的质感给人一种古朴感与手工造品的感觉。
轻型纸对读者而言的优点在于轻便与方便使用,价格亦更为亲施。
同时,这种纸张一般偏黄,反光度较低,长时间阅读时也不会给眼睛造成太大负担。
对于出版社而言,除了使用习惯的影响,轻型纸还能确保少量内容产生更厚的效果。
诚然,使用轻型纸有助于控制成本,然而其厚度与一本书的美感亦密不可分。
不同类型、不同目标读者的出版物,通常都有其适合的纸张种类,许多情况下,不能仅凭好坏进行简单评判。
例如, 轻型纸显然不适合印刷全色或对图片要求较高的书籍 。
学生教材一般会使用本白胶版纸 ,不添加增白剂,颜色略微泛黄,旨在保护孩子的眼部健康及书本的耐用性。
注重品质的书会选用纯质纸,光听名字就知道其质量非凡,相当于高档胶版纸,摸上去非常丝滑,只是价格也常常让许多出版社望而却步。
摄影图鉴类的书籍通常会用铜版纸 ,能更好地还原图片的色彩,但在灯光照射下会产生明显的反光。
立体书及图书封面常用卡纸,以提升其“挺立”的效果,卡纸的一大特点是两面光滑,一面稍显粗糙。
另外,报纸通常采用特定的新闻纸,虽然看上去较为粗糙,但价格经济实惠;期刊及某些宣传册则多使用轻涂纸,可以看作是更薄的铜版纸,既节约成本,又不致影响效果。
每种纸都有其适合的用途,正规出版社的出版物,追求内容质量的书籍,绝不会因为控制纸张成本而放弃重要制作环节。
而且,专业人士(即是出版社的编辑)的选择,往往比普通读者更具说服力,因此大家无需担心, 市面上所能买到的大部分书籍,所采用的纸张都是值得信赖的 !
04 结语
不同材料对应不同纸张,而不同的纸张又适配不同书籍。
或许你是受到了世界读书日的启发,才从厚厚的书架上找出一本书来翻阅,但请明白,你所接触的每一页纸,都凝聚了造纸工人(或许还有大象与熊猫)、印刷工人、编辑的心血,记得抽空多看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