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钟人讲上海90岁海关大楼故事:钟声四度变化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上海海关大楼的钟声,见证了这座城市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从1928年元旦开始,这座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钟楼,每隔一刻钟就会奏响悠扬的旋律,成为外滩最动人的音符。

这座位于中山东一路13号的建筑,建成于1927年,曾是外滩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上海的地标。它的钟楼总造价高达5000多两白银,1927年从伦敦运抵上海。90年来,海关钟声经历了四次重大变化,每一次都与上海乃至中国的历史紧密相连。

1928年元旦,海关钟楼里的四口小钟开始奏响英国古典名曲《威斯敏斯特报刻曲》。这首源自英国议会大本钟的旋律,见证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崛起。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钟声也在不断演变。

1966年,《东方红》取代了《威斯敏斯特报刻曲》,象征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1986年,英国女王访沪,钟声短暂恢复为《威斯敏斯特报刻曲》,仿佛是对上海曾经的殖民历史的一次回望。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从当天零时起,海关大钟停奏报时乐曲,只响整点钟声。这一变化,标志着中国全面收回香港主权,也象征着上海在新时代的重新定位。

2003年,海关大钟再次奏响《东方红》,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

对于72岁的陈庆和老先生来说,海关钟声早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听了海关钟声72年,哪一天听不到,估计还会睡不着。”陈老先生的话,道出了无数上海市民的心声。海关钟声,不仅是一种时间的提示,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城市记忆的传承。

第四代守钟人魏云寺见证了钟声的变化。他守护海关大钟已有27个年头,见证了从人工上发条到自动控制的转变。“现在4口小钟都退休了,报刻用的都是电喇叭,可以自动控制。”魏云寺的话,折射出时代的进步,也让人不禁感叹,唯有钟声依旧,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海关大楼不仅是上海的地标,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它的钟声,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记录着上海从殖民地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每一次钟声的变化,都是这座城市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入思考。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电子设备的提示音,但海关大楼的钟声,依然在每个整点准时响起,提醒着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唤起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这,或许就是钟声的魅力所在,也是它历经百年依然动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