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九尾狐附身于妲己并非美艳那么简单!都是家族惹的祸!

发布时间:2024-09-03

Image

妲己,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都极具争议的人物,其形象经历了从历史人物到神话传说,再到现代影视作品的多重演变。从最初的商纣王宠妃,到后来的“红颜祸水”,再到如今《封神》电影中被九尾狐附身的悲剧角色,妲己的形象变化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角色的复杂态度。

妲己最初的历史形象源于商朝末年。据《竹书纪年》记载,商纣王在征伐有苏国时俘获了妲己。然而,历史上的妲己并非商朝灭亡的罪魁祸首,而是一个在战乱中被迫离开家园的无辜女子。她参政议政、成为纣王的知己,这些行为在当时商朝社会背景下并不罕见。正如《中华遗产》杂志所言:“在商代,女性作为巫师,也曾频繁地为国占卜祭祀。‘国家大事,在祀与戎’,两项国家大事都有女性参与,在商人看来并无不妥。”

然而,随着周朝的建立和儒家思想的兴起,妲己的形象逐渐被妖魔化。周武王在伐商决战前将商纣王的种种罪状归咎于妲己,称其“唯妇言是用”。这种将国家兴亡归咎于女性的观念,反映了周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兴起。到了汉代,九尾狐的传说开始与妲己形象结合。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记载了大禹与九尾白狐的故事,虽然最初九尾狐被视为祥瑞,但随着时间推移,九尾狐逐渐演变成了魅惑人间的妖精形象。

明代《封神演义》的出现,彻底将妲己塑造成一个被九尾狐附身的妖女形象。小说中描述妲己“看官:他为何事要将宫人打死入在糟内?妲己或二三更现出原形,要吃糟内宫人,以血食养他精气,惑于纣王。”这种描写不仅强化了妲己的妖媚形象,也将她与商朝灭亡直接联系起来。

然而,现代影视作品对妲己形象的诠释呈现出新的趋势。在《封神》电影中,妲己被描绘成一个普通女孩,死前目睹家破人亡,死后被狐妖附体。这种设定淡化了妲己的“红颜祸水”形象,更强调她与纣王之间的相互利用关系。正如影评人所言:“电影中苏妲己原本是冀州苏护家的小女儿,在苏护反商之后,孤身一人的她在大雪中自杀。但这时,纣王殷寿的血意外滴在了禁锢九尾狐的符咒上,令九尾狐逃脱。于是,九尾狐附身苏妲己,开始向纣王报恩,这与原著相符。”

这种新的诠释虽然赋予了妲己角色更多的悲剧色彩,但也引发了争议。有评论指出:“将妲己从一个复杂的女性角色非人化,简化了故事的情感层次,忽视了她的真实情感和复杂性。这样的处理模糊了现实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忽视了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困境和挑战。”

妲己形象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角色的复杂态度。从最初的无辜女子,到后来的“红颜祸水”,再到如今被妖魔化的形象,妲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角色变迁的缩影。她的形象不仅承载了历史的记忆,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在今天,重新审视妲己形象,或许能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