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1941年9月25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7连6班的5位战士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这5位战士分别是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被后人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面对数千日军的围攻,五壮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他们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当子弹打光后,他们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五壮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陀峰顶修建了“狼牙山三烈士碑”。1959年5月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聂荣臻为纪念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不仅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也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们的英雄形象被编入小学语文教科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2014年8月29日,狼牙山五壮士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雄群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五壮士事迹的某些细节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学者指出,官方版的描述在某些方面与幸存者的回忆存在出入,如跳崖的具体地点和方式等。但这些争议并不影响五壮士作为抗日英雄群体的历史地位和精神价值。
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告诉我们,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总有英雄挺身而出,用生命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正如聂荣臻元帅所言,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正是革命军人应有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