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守住古镇千年文脉

发布时间:2024-09-01

Image

Image

喜洲古镇,这座位于云南大理的千年古镇,不仅是白族文化的摇篮,更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镇。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喜洲曾是大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见证了千年的沧桑巨变。

喜洲古镇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保存完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这些民居采用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布局,雕梁画栋、斗拱重叠、翘角飞檐,门楼、照壁、山墙的彩画装饰绚丽多姿,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1987年,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保护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喜洲古镇在守住千年文脉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道。以严家大院为例,这座被誉为“白族民居经典之作”的建筑,不仅展示了白族民居的特点,还通过现代的展示方式,让游客深入了解白族文化。同时,喜洲古镇还打造了一批“五朵金花”党建特色站,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非遗保护方面,喜洲古镇更是不遗余力。甲马非遗传承人张仁华与搭档田飞共同打造的匠志集,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这里不仅展示了非遗文化,还提供了非遗技艺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生前来研学。通过“非遗+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喜洲古镇搭建了更多让游客了解本土文化的桥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喜洲古镇的实践表明,保护千年文脉并非简单的固守传统,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通过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发展特色旅游,喜洲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这种做法为其他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喜洲古镇的实践提醒我们,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民族的根脉。只有守住文化之根,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独特的魅力。喜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保护不是孤立的事业,而是需要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守住古镇的千年文脉,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