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建设迎来新困境,内蒙或许再无新地铁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地铁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传出消息,未来可能不再新建地铁项目。这一消息折射出中国地铁建设正经历的深刻变革。

地铁建设的过度扩张问题由来已久。过去十几年,数十个城市掀起地铁建设热潮,将地铁规划与房地产开发深度捆绑。然而,这种模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些城市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将地铁线路规划在人烟稀少的郊区,导致“地铁建在农田中”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宁波市投资约2亿元建设的3号地铁线高塘桥站,建成后多年乘客寥寥,成为“孤岛”。

这种过度超前的规划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据统计,全国54个拥有地铁的城市中,仅有5个城市实现盈利,其余均陷入亏损泥潭。以北京为例,一年的亏损额高达240亿。即便是一些盈利的城市,如深圳和武汉,其利润也主要依赖于政府补贴和房地产相关收入。

内蒙古的情况更具代表性。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建设地铁显然不符合实际需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包钢曾表示:“呼和浩特市的地铁建设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

事实上,地铁建设收紧的趋势已经显现。自2018年起,国家提高了地铁申报门槛,要求申报城市必须满足GDP3000亿元以上、市区人口300万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00亿以上等条件。这一政策直接导致许多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地铁规划被搁置。

以内蒙古为例,呼和浩特市作为自治区首府,是唯一有可能建设地铁的城市。然而,即便呼和浩特市的地铁规划也面临挑战。2021年,呼和浩特市地铁1号线和2号线的日均客运量仅为11.7万人次,远低于国家规定的0.7万人次/公里的标准。

面对这些挑战,地铁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值得深思。首先,各地政府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地铁线路,充分考虑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应该探索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如深圳和武汉采用的TOD模式,通过站城一体化开发等方式来弥补票务收入的不足。

最后,对于内蒙古等人口稀少、城镇化率较低的地区,或许应该考虑其他更适合的公共交通模式。例如,可以发展有轨电车、BRT等成本较低、灵活性更强的公共交通系统。

地铁建设的热潮正在降温,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交通建设的停滞。相反,这可能是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未来,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务实的态度来规划和建设公共交通系统,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