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会同村:三代买办创非凡业绩 活化焕新塑百年名村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在珠海市唐家湾镇的西南角,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百年古村——会同村。这个看似普通的岭南村落,却见证了近代中国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被誉为“买办之乡”。

会同村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莫、鲍、谭三姓共同建立。然而,真正让这个小村庄名垂青史的,是莫氏家族三代买办的非凡业绩。19世纪中叶,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一批被称为“买办”的特殊商人应运而生。他们作为外国商人在华的代理人,穿梭于中外之间,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纽带。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会同村的莫仕扬、莫藻泉、莫干生祖孙三代相继成为英国太古洋行的买办,前后长达61年。他们不仅为太古洋行的船运、制糖、保险等产业积累了巨额财富,更重要的是,他们将1000多位族人乡亲带出乡门,造就了一支懂得西方经营之道的管理队伍。这支队伍随后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创办了大批新兴的民族工商企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莫氏三代买办的业绩,不仅改变了他们家族的命运,更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他们不仅在商业上取得成功,还在教育、慈善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莫干生辞去太古洋行买办一职后,积极参与投资九龙巴士、永安公司等业务,并与香港知名企业家共同成立启德置业有限公司。莫应溎则在1935年利用侨资在广东建造了五大糖厂,为民族实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会同村的建筑同样体现了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村内保存有38座传统广府民居,其中莫氏大宅、缉庐和栖霞仙馆最具代表性。这些建筑融合了中西风格,既有岭南民居的特色,又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展现了近代岭南建筑的风貌特色。特别是莫咏虞修建的栖霞仙馆,配备了柴油发电机,使会同村成为当时香山县第一个通电、播放电影的乡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同村也曾面临衰落的危机。但近年来,在珠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会同村开始了令人瞩目的“活化焕新”之路。2008年起,村内超过三分之一的古建筑得到了活化利用,昔日破败的古祠堂变成了书店与电影小馆,闲置的老屋变成了咖啡屋、音乐吧、私房菜馆等特色餐饮网红店。这种“先保护后开发”的模式,不仅让古建筑焕发新生,也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更令人欣喜的是,会同村正在经历一场从传统乡村到现代“大学小镇”的华丽转身。1999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等多所高校相继落户周边,形成了独特的“大学小镇”格局。会同村作为这一区域的核心,正在构建一个文化、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生态。

从“买办之乡”到“大学小镇”,会同村的变迁不仅是一个村庄的故事,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它见证了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历程。今天,当我们漫步在会同村的三街八巷,感受着中西合璧的建筑之美,品味着百年沧桑的历史韵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古村落的重生,更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