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毕摩文化概述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正在悄然消失。这就是彝族毕摩文化,一种被誉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的古老宗教文化。

毕摩,彝语意为“念经的长者”,是彝族社会中特殊的神职群体。他们不仅是宗教仪式的主持者,更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据彝文文献《勒俄特依》记载,毕摩文化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从最初的祛秽仪式,到后来的祭祖、祈福、驱邪等复杂仪式,毕摩文化逐渐成为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彝族社会中,毕摩的地位仅次于土司和法官,位居第三。他们不仅掌管神权,还负责整理和传授彝族文字、典籍。彝族谚语“兹来毕不起,毕起兹不吉”充分说明了毕摩在彝族社会中的崇高地位。

毕摩的职能广泛而重要。他们主持各种宗教仪式,如祭祖、祈福、驱邪等。同时,他们还负责整理和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等在内的典籍。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等重要时刻,毕摩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毕摩文化的核心是各种神秘的宗教仪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尼木措毕”仪式,这是一种大型的祭祖仪式,有时甚至会持续九天九夜。仪式中包括绕祭棚游行、卸痢神座、祭祖猪胛卜等环节,场面宏大,内容丰富。毕摩们身穿法衣,手持法扇或法铃,口中念诵经文,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毕摩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统计,美姑县18万人口中,毕摩仅有8600多人。随着老毕摩的去世,能够识读彝文典籍的人越来越少,许多珍贵的文献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凉山彝族自治州和美姑县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5年,美姑县开始申报彝族毕摩文化为世界遗产。专家们一致认为,彝族毕摩文化作为一种独特而活态的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四川省档案局局长李仕根指出,彝族毕摩文献“不仅是彝族人民的宝贵文化财富,而且是中华民族文献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毕摩文化的研究也正在成为学术热点。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院长欧里乌且教授认为,毕摩文化研究可能会成为彝族研究的“红学”。然而,他也指出,由于毕摩文献成文年代久远,晦涩难懂,能够解读者寥寥无几,研究工作任重道远。

彝族毕摩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不仅记录了彝族的历史和文化,更是彝族人民精神世界的体现。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让毕摩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让这颗明珠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星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