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草原土拨鼠你不知道的8件事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草原土拨鼠,又名旱獭 ,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陆生和穴居的草食性、冬眠性野生动物。它们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以及中国的内蒙古等地。这种体短身粗、尾短而扁平的动物,体背呈棕黄色,无颈,耳短,耳壳为黑色。它们的寿命可达15-20年,是草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

草原土拨鼠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首先,它们是草原植被的重要消费者。据调查, 每只喜马拉雅旱獭一年可消耗鲜草117千克 。其次,它们的挖掘活动能改善土壤通透性和接纳水分的效能,有利于草原植被生长。研究表明,高原鼢鼠10分钟就能挖成70厘米长的洞道,阿尔泰鼢鼠的洞道长度可达50米以上。这些洞穴还能为其他小型动物提供栖息地,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然而,人类活动对草原土拨鼠及其栖息地造成了严重影响。 过度放牧、乱垦乱采等行为导致草原退化 ,引发草原鼠害。据统计,我国草原每年发生鼠害的面积约3000万公顷,其中90%以上发生在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西藏、四川等6省区。甘肃、青海每年草原鼠害发生面积占其草原面积的20%以上。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影响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也威胁到了畜牧业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 草原土拨鼠与人类社会和文化也有着密切联系 。在现代诗歌中,它们常被用作意象,象征着智慧和对光明的追求。例如,有一首现代诗这样写道:“你虽然不身处在聚光灯下,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密室里,但你能看清一切罅隙中的阴暗与腐败,我心爱的土拨鼠呀,你注定智慧而卓越,可你乘风般虚无,让人捉摸不透而又神魂颠倒。”这种文学创作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

草原土拨鼠的存在及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高山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如果数量过少,它们的捕食者——10多种食肉动物 ,则可能面临饥荒,有的甚至遭遇灭绝风险。而数量过多,则会导致植被被大量啃食,草场退化,土壤裸露进而遭遇荒漠化危机。因此,保护草原土拨鼠,维持其种群数量的平衡,对于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面对草原退化和鼠害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首先,要大力实施禁牧休牧、草畜平衡措施,恢复草原植被。其次,要加强鼠情监测,建立健全鼠害防控技术支撑体系。最后,要充分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相结合的措施,实行鼠害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筑健康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