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川青铁路的开通标志着中国铁路建设技术的新突破。这条连接四川成都和青海西宁的铁路全长836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成都至黄胜关段的建设尤为艰难,历时13年才建成通车。
川青铁路面临的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它穿越了龙门山、岷山、西秦岭等山脉,跨越岷江、白龙江等大江大河,11次穿越活动断裂带,170公里伴行岷江活动断裂带。沿线地质条件具有“四极、三高、五复杂”的典型特征,包括35公里长的软岩大变形、5公里长的岩爆段、每天267立方米流量的岩溶富水层等。
面对这些世界级的地质难题,中国铁路建设者们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新能力。他们开展了16项工程试验专题研究,涵盖了复杂地质预测与评价、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穿越活动断裂带结构抗震减灾技术等多个领域。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川青铁路的建设难题,也为我国山区及高海拔铁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其中,德胜隧道的建设尤为引人注目。这条全长22943米的隧道是中国建成的最长单洞双线铁路隧道,也是亚洲最长的铁路隧道之一。隧道穿越了龙门山、西秦岭和岷江三条断裂带,围岩主要为千枚岩、板岩、砂岩互层,软硬交替,施工难度极大。建设者们通过不断的科研攻关,成功攻克了软岩大变形、群洞效应等世界级难题,为高原山区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除了技术创新,川青铁路的建设还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设计团队按照“近而不进”的原则,最大限度绕避了生态敏感区和重要水源补给区。对于无法绕避的区域,则采用长隧道、连续隧道群无害化通过。例如,在穿越千佛山和宝顶沟自然保护区时,采用了28.4公里超长隧道穿越,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川青铁路的建成通车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填补了西部铁路的“留白”,极大便利了沿线各族人民群众的出行,还将推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服务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更重要的是,川青铁路的建设经验为中国乃至世界高原山区铁路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展示了中国在铁路建设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从成都平原到川西北高原,川青铁路的建设历程凝聚了无数建设者的心血和智慧。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东西的交通大动脉,更是中国铁路建设技术不断突破、创新的生动写照。随着这条“天路”的开通,中国铁路建设的版图将进一步完善,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