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mǔ)还是天姥(lǎo)

发布时间:2024-08-29

Image

Image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然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中,“天姥”二字的读音却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应该读作“tiān mǔ”,也有人坚持读作“tiān lǎo”。那么,究竟哪种读音才是正确的呢?

事实上,“天姥”一词源自古代传说。据《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注释,“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因此得名。”由此可见,“天姥”在这里指的是山名,而非人名。因此,正确的读音应该是“tiān mǔ”。

李白创作这首诗的背景颇为复杂。据史料记载,这首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家园。之后,他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选择“天姥”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意象,无疑有着深刻的寓意。正如诗中所写:“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通过对比虚无缥缈的瀛洲和若隐若现的天姥山,李白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值得注意的是,古诗词中的读音争议并非个例。以李白的另一首名作《将进酒》为例,“将”字的读音就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应该读作“jiāng”,也有学者坚持读作“qiāng”。这种争议反映了古诗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方言差异、时代变迁等因素,其读音和含义可能会发生变化。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读音争议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古诗词的读音和含义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正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写:“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其次,我们更应该关注古诗词的内在精神和艺术价值,而不是过分纠结于表面的读音。

最后,以“天姥”读音争议为鉴,我们在学习和欣赏古诗词时,应该深入理解其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而不是简单地背诵字句。正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表达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不屈不挠、追求自由的精神,才是我们最应该传承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