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国讨厌中国的同时,又对中国文化“巧取豪夺”?

发布时间:2024-09-15

Image

韩国与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人文往来历史悠久。然而,近年来中韩两国在文化领域的摩擦不断,从“端午”申遗到“汉字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种种争议引发了人们对韩国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思考。

韩国对中国文化的矛盾态度,源于其复杂的民族心理。一方面,韩国文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从古代的儒家思想到现代的饮食习惯,中韩文化都有着深厚的渊源。正如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邢丽菊所言:“韩国自古以来对中华文化取纳甚多,然而它并不会不顾本土文化语境照搬——‘和而不同’是其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

另一方面,韩国又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韩国东亚研究所所长禹守根指出:“近代以来韩国成功构建了单一民族的身份认同,并通过历史教育、经济发展、政治转型和文化振兴等建立起高度的民族尊严、自豪感和优越感。”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在面对中国崛起时,转化为对华负面情绪。

中韩实力对比的变化是影响韩国民众对华态度的重要因素。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认为:“韩国民间对华认知出现偏差的根源在于中韩实力对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数据显示,1991年韩国的GDP相当于中国GDP的86%,而到202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仅相当于中国广东省的规模。

美国因素也影响了韩国民众的对华态度。随着美国对华政策从以合作为主导转向以竞争为主导,韩国在中美之间的战略回旋空间正在缩小,由之前的“左右逢源”转变为“左右为难”,自然也影响到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知。

在这种背景下,韩国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矛盾态度愈发明显。一方面,韩国在追求文化独立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与中国文化产生交集,导致矛盾心理。另一方面,韩国又试图通过强调本国文化的独特性来维护民族自豪感,甚至出现了“中国XX韩国制造”等争议性言论。

然而,这种矛盾态度并非韩国独有。正如韩国留学生Dexter Morgan在BBC文章中所言:“文化这个东西不是一个可见的、黑白分明的东西。文化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各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并不是把别人的文化偷走了。”他的观点提醒我们,文化认同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是全球性现象,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来面对。

面对这种矛盾,中韩两国都需要以更加理性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彼此的文化。正如《环球时报》报道中所指出的:“中韩两国地缘相近、文化相亲,但近几年韩国和一些国际机构的民调却显示,韩国民间的对华认知偏差严重。”这种认知偏差不仅影响两国关系,也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未来,中韩两国应该加强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正如韩国东亚研究所所长禹守根所建议的:“韩国多引进中国高水准的文艺作品和书籍,多搞一些有关中国话题的高质量演讲,通过这些方式让韩国年轻人认识到中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逐渐打消他们觉得‘中国只是人多、钱多’的刻板看法。”

只有通过深入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中韩两国才能真正化解矛盾,实现文化的和谐共存。毕竟,正如韩国古代思想所强调的“和而不同”,文化多样性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