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人群就业支持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强大引擎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青年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青年失业率平均为14.9%,是25岁以上成年人的3.5倍。在中国,2023年4月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高达20.4%,创2018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这一问题不仅影响青年个人发展,更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重大威胁。

青年就业困难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会导致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少,整体消费水平降低,影响宏观消费需求增长。其次,岗位不匹配程度加大,高技能人才浪费与限制,创业创新活动减少,阻碍劳动生产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提升。再者,税收和社保收入减少,财政支出和社会福利负担增加。美国进步中心的研究显示,其16-24岁“尼特族”青年(不工作、不上学、不培训)带来的社会成本预计高达1.6万亿美元。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创新的就业支持政策至关重要。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1. 发展多元化经济形态。国际劳工组织提倡推动生态经济、海洋经济、创意经济和护理经济等,重点关注数字经济。预计到2030年,宽带覆盖将在全球范围内创造2400万个新工作岗位,其中约640万将由青年占据。

  2. 保障青年体面工作。国际劳工组织发布《工作使青年明智:青年工作权利指南》,呼吁关注青年在工作中的权利,包括工资、工作时间、职业安全和健康等。法国推出的“青年承诺协议”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活动或课程,帮助青年尽快就业,找到稳定工作。

  3. 开设青年培训项目。美国劳工部实施的“青年项目”为有就业障碍的青年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巴西政府与国际组织、当地企业等联合发起的“百万机会”促进青年就业项目,3个月内就提供了5000余个就业和培训机会。

  4. 优化青年就业环境。韩国政府出台“青年政策基本计划”,扩大终身教育使用券的使用范围,支持低收入青年的继续教育和自我发展。欧盟委员会敦促成员国积极利用“下一代欧盟”和欧盟长期预算资金,加强对青年就业的支持。

对中国而言,解决青年就业问题需要多管齐下:

首先,应优化统计方法,全面反映青年就业状况。目前中国的青年失业率统计未包含在校生,这可能导致数据低估实际失业情况。应参考国际劳工组织标准,将寻找兼职工作的在校学生也纳入统计范围。

其次,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创造更多适合青年的就业岗位。同时,加强对青年的数字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再次,应完善青年就业服务体系,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可以借鉴法国的做法,为青年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活动或课程,帮助其尽快就业。

最后,应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作用。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招聘青年员工。

青年就业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为青年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实现经济与就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