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3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外科团队近日曝出集体患癌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该团队中有多名成员被诊断出患有胰腺癌等恶性肿瘤。这一消息不仅震惊了医学界,也引发了公众对实验室安全和职业健康的担忧。
事件曝光后,中山二院迅速做出回应,称“近年在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工作、学习过的人员中有三名罹患癌症(分别为胰腺癌、滑膜肉瘤、乳腺癌)”。这一数字虽然与网传的“六名学生集体患癌”有所出入,但仍足以引起重视。
这一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反响,不仅在于其涉及的医学专业背景,更在于它触及了科研人员职业健康这一敏感话题。《经济观察报》主编言咏指出:“这一事件中,导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官方人情味不足的表态使公众的情绪再三被激怒。”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人们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和研究者健康保障的深入思考。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其高危人群主要包括:
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如果一级亲属中有1个胰腺癌患者,其患病风险增加4.6倍;有2个患者时,风险增加6.4倍。
肥胖者。BMI≥30kg/m²的人患胰腺癌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1.15-1.53倍。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新发糖尿病患者,其患胰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吸烟者和酗酒者。吸烟者患胰腺癌的概率大约是不吸烟者的两倍;大量饮酒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有急、慢性胰腺炎病史的人。这类患者的患病风险增加约7.2倍。
长期接触化学毒物的人。
饮食不健康的人。高糖、高脂、油炸食品会增加患病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中山二院事件中的患者多为年轻科研人员,这提醒我们职业暴露可能是导致癌症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接触实验试剂、放射性物质等都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面对胰腺癌这一“沉默的杀手”,早期发现至关重要。专家建议,年龄超过45岁,尤其是有慢性胰腺炎的人,应每半年进行一次体检。对于高危人群,可以做腹部超声检查加抽血化验肿瘤标记物(CA19-9)。如果发现异常,进一步做核磁共振或CT、超声内镜检查。
中山二院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不仅暴露了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凸显了科研人员职业健康保障的不足。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的监管,完善职业健康保护措施,同时提高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科研工作固然重要,但科研人员的健康更不容忽视。只有保障了科研人员的健康,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科研人员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让科技创新的火种能够持续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