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阳虚体质的人常常感到全身怕冷,尤其是背部、腰部、腹部和膝盖。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医师倪诚解释说,这是典型的阳虚体质表现,因为阳气不足,人体的温煦作用会下降,导致身体出现寒象。长期得不到调整,阳虚体质的人容易患感冒、类风湿关节炎、腹痛腹泻、习惯性便秘等疾病。那么,如何调理这种体质呢?中医认为,一年四季各有侧重。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培补阳气的好时机。中医建议,阳虚体质的人在春季应该多晒太阳,提高适应冬季严寒气候的能力。饮食上可以适当进食升阳之品,如陈皮、谷芽、韭菜、花生、葱、姜等。同时,要慎脱衣减装,适当“春捂”,先减上衣后减下装。
夏季是补阳气的最佳季节。阳虚体质的人可以选择“冬病夏治”,利用夏天阳气最旺之时,选用辛温药物贴敷在疾病对应的穴位上,或艾灸足三里、气海、关元、肾俞、命门等穴位。这种方法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病,如哮喘、支气管炎、慢性鼻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痛经等疾病的阳虚体质人尤其有效,有效率可达50%~70%。此外,夏季还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中,尽量不饮冷饮及少食寒凉食物。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阳虚体质人需要特别注意的时期。由于阳气不足,他们大多比较安静、懒散,秋冬寒冷时很容易抑郁、忧愁、悲伤。因此,增加户外运动尤为重要。同时,秋季不可过度“秋冻”,要注意保温,尤其腰部和下肢脚部。饮食上宜食偏温的水果,不宜食生冷瓜果。
冬季是阳虚体质人最难熬的季节。中医建议,阳虚体质的人在冬季要谨避寒邪,有条件者可以到温暖的南方过冬。同时,秋冬季也要保证积极的运动锻炼,有助振奋阳气。饮食上可以进食温补的羊肉、狗肉、鹿肉、童子鸡、虾、鹿茸、蛤蚧、紫河车、菟丝子、核桃仁、栗子、胡萝卜等提升阳气。此外,冬季还是服用膏方的最佳时机。膏方是中药的一种传统剂型,具有补虚扶弱、补中寓治、治中寓补、随症加减、量体裁方的特点,对多种慢性疾病及体质虚弱者有较好的调理和治疗作用。
除了四季调理,阳虚体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的调理方法,如桃木按摩和艾灸。桃木按摩就是用桃木按摩棒打通督脉,督脉是中医学里所说的“阳脉之海”,打通了督脉就等于打通了全身的阳气。艾灸则可以通过温煦关元穴和命门穴来辅助人体的阳气。关元穴被称为“扶阳第一要穴”,命门穴温灸后可以温补肾阳。
总的来说,调理阳虚体质需要长期坚持,从生活起居、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只有顺应四季变化,采取针对性的调理方法,才能真正改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