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胃肠道内镜检查是诊断胃部疾病的关键手段。据统计,2015年中国胃癌发病人数约为67.9万,死亡人数约为49.8万,位居肿瘤排行榜第二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内镜技术的发展为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内镜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06年德国人Philipp Bozzini制造出首个内窥镜。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内镜技术经历了硬管式、半可屈式、纤维内窥镜、电子内窥镜和胶囊内窥镜等阶段。目前,纤维内窥镜和电子内窥镜仍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内窥镜种类。
在胃部疾病诊断中,内镜检查通常用于检查胃灼热、恶心、呕吐、腹痛、吞咽困难和胃肠道出血等症状的原因。医生可以通过内镜采集组织样本(活检),检测可能引起贫血、出血、炎症或腹泻的疾病和状况,还可以检测出上消化系统的某些癌症。此外,内镜还可以用于治疗消化系统问题,如灼烧出血血管以止血、拓宽狭窄的食管、钳除息肉或取出异物。
内镜检查的过程通常需要患者禁食8小时,禁饮4小时。检查时,患者仰卧或侧卧在检查台上,医生将一根长软管(内镜)经咽喉插入食管。内镜顶端的微型摄像头会将图像传输到视频监视器上,医生通过观察这些图像来检查上消化道是否存在异常。如果发现异常,可以拍摄图像以供后续检查,或者通过内镜使用特殊手术工具采集组织样本或切除息肉。
近年来,内镜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例如,胶囊内镜的出现使得胃肠疾病的早期诊断得以实现。胶囊内镜由智能胶囊、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三个部分组成。患者像服药一样吞下智能胶囊后,它会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节奏沿着消化道运行,同时对经过的部位连续摄像,并将拍摄到的图像传输给体外的图像记录仪进行存储记录。医生通过分析这些图像就可以了解病人整个消化道的情况。
智能化也是内镜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内镜检查图像,提供病变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的信息,从而提高早癌检出率并初步判断组织学结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整合卷积神经网络框架来搭建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实现了图像特征提取技术的提升。
内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在东亚地区,韩国和日本已普遍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应用于大规模临床筛查,其早期胃癌内镜检出率已达到50%~70%。相比之下,我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几乎占到全世界新发病例数的一半,而早期胃癌诊断率仅为10%。为此,中国内镜领域积极进取,大力开展消化内镜诊疗规范化培训和质量控制工作,推动无痛胃镜、放大内镜、共聚焦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染色内镜和细胞学内镜等检查技术的开展。
展望未来,内镜技术将继续朝着更精准、更智能、更微创的方向发展。例如,隧道技术、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内镜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也将为内镜诊断带来新的突破。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胃癌的早期诊断率将大幅提高,更多患者将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