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趁热喝好,还是放凉喝好?医生:错误方法喝了也是无用。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中药的服用温度直接影响其疗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廖小红指出,不同的中药汤剂、不同的时间,最佳服用温度有所不同。那么,中药究竟应该趁热喝还是放凉喝呢?

中药的服用温度主要分为三种:温服、热服和冷服。温服是最常见的服用方式,适用于大多数中药汤剂。温服的温度一般在30℃~40℃之间,接近人体内环境的温度。这种温度既不会因过高造成口腔及胃肠黏膜烫伤,又能减少药液偏冷偏热对胃肠的刺激,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热服主要适用于寒性疾病,如风寒感冒、寒性腹痛等。热服汤剂的温度通常在50℃~60℃。这种较高的温度可以加速药物的发散作用,帮助排出体内的寒气或邪气。例如,在服用具有发散风寒作用的药物后,建议患者盖好衣被,或食用热粥,以助发汗,达到解表散寒的目的。

冷服则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服用解毒药、清热药、止吐药,尤其是夏天的解暑药。冷服的温度建议在15℃~20℃。这种较低的温度有助于保持药物的寒凉特性,更好地发挥清热解毒或凉血解毒的作用。对于热性疾病患者,如高热、中暑等,冷服汤剂能够更有效地降低体温,缓解病情。

选择中药的服用温度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药物的性质。具有发汗解表、温里祛寒、温经通脉等功效的中药适合温服;有清热解毒消暑功效的中药需冷服;而治疗寒性疾病的中药则需要热服。

其次是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老人、儿童、孕妇及久病体衰的患者,最好选择温服。寒冷季节也更适合温服药物。

此外,不同的季节和气候条件也会影响最佳服用温度的选择。夏季炎热时,一些清热解暑的中药可以适当降低服用温度;而冬季寒冷时,则可以适当提高热服药物的温度。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种温度,都应避免药汤过烫或过凉。过烫的药汤可能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而过凉的药汤则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

最后,要特别提醒的是,中药的服用温度和方法应该严格遵循医嘱。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同病不同因,药物剂量和服用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服用中药时,应详细咨询医生,了解具体的服用温度和时间,以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