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有学者指出:“在长达千年的历史演变中,
道家与传统医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双向作用机制。
”这种“道医相融”的理念贯穿了道家的药食养生思想。
药食养生的特色分析与呈现
道教与中医之间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道家的药食养生显著吸收了中医的一些基本理念:
天人合一是道家药食养生的哲学基石。
道家的药食养生理论基于天地之间的相互关联。
在道家看来,天地生长人类,故而人类是天地的精华。
既然人是由天地的灵气所构成,那么利用自然界中最珍贵的矿物、植物甚至动物,无疑可以实现生命的滋养。
因此,道家提出了“吃什么,补什么”的药食养生观念。
同时,道家将天地视作大宇宙,而人的身体则是小宇宙,强调应顺应天道,依据四季的变化,选择相应的保健药物或食物。
这些思想无疑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简单思维。
阴阳五行是道家药食养生的重要理念。
阴阳五行说不仅为传统医学所认同,也为道家所吸纳。
道家认为,人体疾病的生成源自于阴阳失衡,而不同药物则具阴性或阳性,应用于人体时,要么滋阴,要么壮阳。
五行不仅与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相对应,如五果、五谷、五畜、五菜;同时也与人体的器官及主观感受相联系,如五脏、五味。
在此基础上,五行学说与阴阳理论相结合被用于阐释药食养生的道理。
《黄帝内经》指出,五味按阴阳属性可分为两类: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
如果药食的运用能保障阴阳平衡、五味调和,则可以获得良好的保健效果。
中和之道是道家药食养生的方法原则。
这不仅是儒家的专属,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和之道在道家养生思想中,根据人体及药食属性,因时、因地合理安排膳食。
进食的原则是——无饥无饱,不能过多、过少,避免失衡。
《抱扑子内篇·极言》中提到的“十二伤”之中,就包括“食伤”:“不宜极饿而食,食莫过饱;不宜极渴而饮,饮莫过多。
凡食过则会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
此外,道家药食养生规定了多种饮食禁忌,旨在控制和调整摄入的量、时间与频次,以确保生理与营养系统的平衡,最终实现身体保健的目的。
内外兼修是道家药食养生的基本原理。
在唐代,孙思邈不仅亲自采药、制药,收集民间秘方的同时,还将调息、按摩、导引及行气等养生方法纳入医疗范畴,充实了道家医学的内外兼修内容。
他强调饭前搭配导引活动以增强食欲。
同样,饭后实施导引、按摩有助于食物消化,让身体感到舒适。
道家医学反对过度依赖药物,而是利用自身的宗教优势,增强人的自主意识,促进药物效果的发挥。
《太平经》中有“以乐却灾法”、“神祝文诀”、“斋戒思神救死诀”等与药食结合的使用方法与口诀。
道家医学通过内外兼修,打破了单一药食治疗的限制,结合多种主客观因素,从而彰显了道家医药养生的特色。
标本兼治是道家药食养生的主要旨趣。
《黄帝内经》确立了“治未病”的准则,将疾病预防置于高度重要的位置。
从药食养生的视角来看,“食先药后”普遍被传统中医与道家接受,尤其是道家在追求成仙的观点影响下,发展了服食的技艺,即:“选择矿物、植物,还有部分动物类药物和食品,经过适当的加工、配伍、炮制成丹药或方剂,主要以口服作为主要摄入方式,作用于人体,以达到轻身益气、延年寿及‘长生不死’的目标。”
孙思邈也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辟“食治”篇,提出:“作为医者,须先明确病源,知其所犯,再以食调治,食疗无效后再用药”,从预防保健的视角系统总结了历来的药膳方,包括直接源自道家的养生方。
道家药食养生的文化贡献及作用
道家药食养生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与贡献是双重的
:一方面,道家药食养生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中华养生文化的独特性,成为中华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道家的演变进程中,形成了例如食饵派与丹鼎派等具有特色的养生派别,并发展出以黄白炼丹术、辟谷养生术以及结合符咒使用药食等多种养生技艺。
另一方面,道家在药食养生方面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中医学的本草和方剂学。
依照药食的属性,东晋的葛洪曾列举了三种仙药:第一类为金石矿物类药,第二类为玉芝,第三类则是一些具滋补功效的草木类药,如茯苓、地黄、麦门冬、枸杞、天门冬、松柏脂、松实、甘菊等。
南北朝的陶弘景在其所著《本草经集注》中将食物本草与药物本草分开,促进了后世食疗本草专书的形成,对食疗在民间的传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至唐代,食疗尤为盛行,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门设立“食治”和“养老食疗”篇,为食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代学者提及道家药食的影响时,特别强调:“
中国传统的服食养生文献,为当今的抗衰老药物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随着中医药走向全球,古代道家的服食养生术一定会对全人类的健康长寿产生积极效果!”
在道家的斋戒中,辟谷是修行重要的辅助手段。
在辟谷过程中,有些需兼以服气以达辟谷目的,有的则通过药食替代谷物,诸如食用人参、蜂蜜、茯苓、枣等营养补充物。
当然,至于辟谷是否可实现长生,并没有统一看法,葛洪在《抱朴子》中对其持保留态度。
即便如此,辟谷作为道家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值得深入研究。
唐代之后,道家服饵派逐渐衰退,但其方法与理论却被传统医家所汲取,制成了膏、丹、丸、散、汤液等多种制剂。
道士们根据传统中医学从外丹中吸收金石药剂,并结合内丹,用于自身的日常调养。
综合唐代以来的药食养生著作,我们可以发现道家的药食养生与中医食疗思想相互吸收、彼此融合的趋势。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吴瑞所著《日用本草》,明代高濂所著《遵生八笺》、卢和所著《食物本草》,朱橚主编的《救荒本草》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或吸取前代道士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的养生思想,或以往道经的注释。
可以说,早期黄老道家影响下的一系列文献,为后世道家饮食养生术与中医食疗学奠定了共同基础,并决定了二者在历史发展中彼此融合的格局。
从道家药食养生到中医药养生
道家的药食养生以追求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因此具有一种超越常规的宗教色彩。
而中医则更侧重于治病救人的目标,展现出世俗化的特征。
由于宗教精神的支持,无论炼丹有多么危险,代价多么沉重,道士们依然执着追求;而道家也因坚持生命的无限性信念而始终将养生置于治病之前。
一些学者评述道家的药学时指出:“在道家的药学中,将世俗中药学用于治病的药称之为‘下药’,而延年益寿的药则称之为‘上药’,并与外丹黄白相衔接。
道家医药学笼罩在道家哲学的氛围中,强调健身除病是实现服丹成仙的准备。”
中医却认为,医药养生能够治病却不能保命,更遑论长生不死。
因此其关注点在于防病、治病与维持生命健康。
当然,正因两者各具特色,才使其朝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自近代起,中医面临边缘化的危险,甚至出现了“中医废存”的论调。
在此环境下,中医应保持其独立性,整合内部因素,更有助于推动传统中医向现代中医的转型。
实际上,“道医相融”的理论与实践可能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
在药食养生层面,现代环境恶化及规模化人工种植的局限,导致中医药材的药效下降。
而道士采集的药材则可能更为天然,且更能保持传统中医的特点。
因此,能将道医的发展视为现代中医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
现代医学观点认为,若干疾病如消渴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均与过食引发的脂肪积累、血管老化及血糖增高有关,因此,适当的少食或断食对于这类病人保健是十分有益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道家药食养生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可以适当推广道家的辟谷、服饵、导引等养生技巧。
此外,道家具有天然的信仰疗法优势,例如在药食养生过程中强调心灵与意念的澄明。
挖掘道家的文化资源,探索其心灵关照及悲伤辅导的应用,都是值得深入推进的课题。
在现代医学系统中,道医乃中华医学在现代社会中获得良好发展的不可忽视力量。
道医相融不仅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特色,更是中华医学得以传承与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