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总说“我不要”的时候,怎样才能让他主动配合?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我不要!”这句话可能是许多家长最头疼的声音。 从2岁左右开始,孩子就进入了所谓的“Terrible Two”阶段,无论你说什么,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拒绝。但这种看似任性的行为背后,其实蕴含着孩子心理发展的奥秘。

孩子说“我不要”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 这是他们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 正如心理学家所言,说“不”是孩子想要自己做主的宣言。其次,有些孩子可能在进行“被动攻击”。他们可能因为自主感、胜任感或连接感得不到满足,而通过磨蹭、拖延等方式表达不满。此外,畏难情绪也是常见原因。孩子可能因为害怕失败、担心被嘲笑而不愿尝试新事物。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每个人,包括孩子都有一些基本的心理需求,这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会带来更多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否过度包办孩子的事情,是否经常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是否主动表达对孩子的爱和支持。

其次, 培养孩子的抗挫力至关重要。 这需要家长扮演好“耐心的旁观者”和“给力的轻推者”两个角色。当孩子尝试新事物时,家长应该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要学会与孩子共情,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在必要时提供适当的支持。

第三,运用“成长型思维”可以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更愿意接受挑战,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家长可以通过拆分任务、设置小目标,让孩子从小事做起,逐步积累自信。同时,要注意给予正确的反馈。研究表明,表扬孩子的努力过程比夸奖结果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最后,家长可以 运用“GROW模型”帮助孩子突破自我设限。 这个模型通过设定目标、分析现状、探索选择、制定计划四个步骤,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和行动。例如,当孩子面临学习困难时,家长可以先帮助他们设定长期和短期目标,然后分析当前的学习状况,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总之,当孩子说“我不要”时,家长不应该简单地强制或惩罚,而应该深入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主动配合。通过培养抗挫力、运用成长型思维和GROW模型,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勇于尝试,最终成长为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