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河南洛阳白马寺,有近2000年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洛阳白马寺,这座屹立于中原大地近两千年的古刹,见证了中国佛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佛教史书。

公元68年,东汉明帝刘庄派遣使者赴西域求法,带回了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以及一批佛经和佛像。为了安置这两位高僧和他们带来的佛教典籍,明帝下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建造了一座寺院,因两位高僧乘白马而来,故名“白马寺”。这一事件,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白马寺的建立,不仅是中国佛教的起点,更是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见证。在这里,摄摩腾和竺法兰翻译出了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此后,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的传播中心,吸引了众多高僧学者前来研习佛法,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历经近两千年风雨,白马寺的建筑几经毁坏与重建,但其核心建筑群依然保存完好。寺院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布局规整。从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等附属建筑。其中,大雄殿内供奉的“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像,均为元代夹纻干漆造像,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作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白马寺在历史上多次扩建和修缮。北魏时期,白马寺的香火最为隆盛。唐朝时,武则天曾对寺院进行大规模扩建,使其发展到历史上的顶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两次重修,奠定了今日的格局。

然而,白马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遭受严重破坏,包括千年历史的辽代泥塑十八罗汉、稀世珍宝玉马在内的众多佛像、经卷、文物被毁。幸运的是,在1972年,中国政府为接待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而对白马寺进行了修复,并从北京故宫调拨了一批珍贵文物,使白马寺得以重焕生机。

如今的白马寺,不仅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圣地,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寺院内建有印度、泰国、缅甸等国风格的佛殿,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2015年,白马寺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扩建工程,新建的万佛殿成为汉代风格的木结构建筑,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白马寺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桥梁。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可以看到未来的希望。白马寺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