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名气不大的“万人敌”?

发布时间:2024-09-18

01

大唐天宝五年(745年),大将王忠嗣率军连战连捷 ,对阵吐蕃大军,名声大噪。
某次攻城激战中,敌军中有一位骁勇将领,手法迅速凌厉,屡屡击伤唐军将士。
王忠嗣大怒:“谁能射杀此贼,本帅必有重赏!”一名高大威猛的骑兵跃马上阵,待到那敌将现身高点时,迅速弯弓射箭,“嗖”的一声箭中其脸部,敌将应声倒地。
唐军士气大振,趁势猛攻,攻下城堡。
王忠嗣见到这位年轻军官,拍着肩膀称赞:“你就是我军的万人敌啊!”这位年轻人名叫李晟,来自尚武的西北洮州,出身军人世家,武艺非凡。
李晟屡建奇功,在关键时刻多次拯救了大唐皇帝和长安。
然而他的名声并不大,但这位“万人敌”的才智和战绩毫不逊色于任何唐朝名将,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杰出将领。

02

三十多年过去了,大唐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力大衰。
军人跋扈,藩镇割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不如从前。
唐德宗虽有雄心和能力,但过于急躁。
他推行削藩政策,建中二年(781年)卢龙节度使朱滔、成德节度使王俊武、淄青节度使李纳、魏博节度使田悦四镇联合,公然对抗朝廷。
加上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与朝廷兵马在河北、江淮连战不止。
建中四年(783年),泾源兵变爆发,成为中唐时期最大的一次危机。
起因是朝廷为讨伐李希烈,向各地征兵。
五千泾原兵开赴长安,本以为有优厚赏赐,岂料接待他们的是粗茶淡饭,怒气难消之下,兵变发生,直接攻入皇宫。
唐德宗仓皇出逃,泾原兵将掠夺府库财物,拥立原军阀朱泚为帝,史称“二帝四王之乱”。

03

李晟此时正在平定河朔三镇的叛乱 ,病刚初愈,本打算继续北进。
因张孝忠坚持不让李晟撤军,他留下儿子李凭作为人质,并用玉带贿赂张孝忠的亲信,才得以回师勤王。
各路勤王队伍中,最强的是朔方节度使李怀光部,李晟奉命与之合营。
朔方军果然所向披靡,多次击败朱泚叛军,解奉天之围。
李怀光是郭子仪部将,因功赐姓李,但本质上还是胡人 ,不买儒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账。
他直言泾原兵变是宰相卢杞一伙人的错,若见皇上必杀之。
卢杞等人设计将李怀光派去追击朱泚,免得他见到皇帝,李怀光愤怒,屯兵咸阳八十天不动,并暗中联系朱泚预谋造反。

04

朱泚得知消息,立即称李怀光为大哥,双方结成同盟。
李怀光派部队逼近奉天,企图劫持唐德宗。
德宗再次出逃,到梁州(汉中)。
李晟感到局势险恶,宣称有诏书,率四千人脱离李怀光,迁驻东渭桥,见机行事。
李晟整顿军备,积极备战,鼓励将士:“国家多难,皇帝流亡,正是我等报效时!”李怀光部下多支队伍转投李晟。
朱泚见李怀光实力减弱,立即反目,要求其征兵征粮。
李晟写信劝李怀光为国家出战,李怀光恨朱泚,也担心李晟,于是率军退回河中。

05

李怀光退出后,李晟树起勤王大旗,各路人马汇聚麾下。
但面临一个棘手问题——李晟和不少神策军将领的家属在长安,被叛军扣为人质。
李晟说:“家国难两全,此时顾忌小家有何用?”遂下令进攻。
李晟的威名震耳欲聋,其麾下骑兵大呼:“李晟来了!”叛军闻风丧胆,四散逃逸。
经过数月奋战,至784年七月,李晟彻底击溃叛军,朱泚被杀。
战后,李晟命令不许骚扰百姓偏有大将高明曜抢妓女,几士兵占战马,李晟将他们全部斩首。

06

一支孤军,在两大叛军夹击中,数月内取得胜利,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
唐德宗在梁州得知捷报,泪如雨下:“老天生李晟,是国家的福气!”他终于得以光彩回到长安。
德宗下诏自责,将泾原兵变和战火连天的责任归于自己,向全国道歉。
大家深受感动,河北四镇和淮西李希烈均撤掉帝、王称号,向朝廷认罪,双方重新平衡。
德宗封李晟为凤翔三地节度使、西平郡王,并在东渭桥立纪功碑,由德宗亲撰碑文。
李晟继续和吐蕃作战,屡次大胜,吐蕃人闻其名不敢轻举妄动。

07

名声显赫也带来隐患,德宗对有兵有将的将军渐生不信。
宰相张延赏对李晟不友好,逐步收回其兵权。
李晟有意与张延赏结亲,遭拒绝后心灰意冷:“当兵的一场酒,事过即烟消云散,而读书人心机深,让人害怕!”后来李晟被免去军职,封为太尉,直到贞元九年(793年)去世,享年67岁。
死后追封为太师,画相挂于凌烟阁。
文士争权排斥武将,使唐中后期难以恢复元气。
陆游评价李晟:“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文天祥也誉之:“李公文武孰能传,勋业声华遍九州。”欧阳修称李晟“功盖天下”,北宋大臣李惟清更将他与郭子仪并列,评与卫青、霍去病齐名。

李晟有15子,多为豪杰,其中李愬最为出色 ,亦为大唐将星。
817年,他创造了“雪夜袭蔡州”,成为中外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