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学而篇1.8——君子不重无威
【原文】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
【翻译】
先生说:“君子若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
学习就不致固陋无知。
行事应以忠信为本。
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先学讲读】
何晏、邢昺《论语注疏》曰:
“子曰”直至“惮改”。
正义曰:此章旨在勉励人为君子也。“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孔安国说:固,蔽也。
意指君子应敦重。
不敦重则无威严。
亦需学习先王之道,以致博闻强记,不致固蔽。
一曰:“固”,指坚固。
意指人若不敦重,则无威严,学问亦不坚固,识得道理。
故需敦重也。“主忠信”者,主犹亲也。
言凡所亲近皆需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指不要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过则勿惮改”者,勿,无也;惮亦难也。
意指人皆有过,过而不改,便是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故若有过,不要惧怕改。
朱熹《论语集注》曰: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重,厚重。
威,威严。
固,坚固也。
轻於外者,不能坚於内,不厚重则无威严,所学亦不坚固。
主忠信。
人无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此为主。
程子曰:“人道唯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无知其乡者,人心也。
若无忠信,岂可有物?”无友不如己者。
无、毋通,禁止辞也。
友助于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
过则勿惮改。”勿,亦禁止之辞。
惮,畏难也。
自修不勇,则恶日长,过则速改,不可畏难苟安。
程子曰:“学问之道无他,知其不善,速改以从善而已。”程子曰:“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此也。”游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学以成之。
学之道,必以忠信为主,以胜己者辅之,吝于改过,则君子之道不可成也,故终以过则勿惮改。”
陈祥道《论语全解》曰:
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
重足畏人而不跪于人,足役物而不役于物。
不跪于人故有威,不役于物故学固。
昔颜氏子视听言动皆礼则重矣,得一善则服膺不失,则固矣。
庄子曰:“中无主则不正,外无正则不行。
主忠信则有主,无友不如己则外正。
重固学友辅德,善学矣。
然惮改过,则君子之道不足成。
终之以过则勿惮改也,易要补过无咎。
孔子忧不善不能改与此同意。
杨朝明《论语诠解》曰: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便无威严;君子致力学术,则不固执。
要以忠信为主,不可与缺仁德者交友。
有过勇改。”
释智旭《论语点睛补注》曰:
期心于大圣大贤。
名自重。
戒慎恐惧。
名为威。
始觉之功。
始觉有进无退。
名为学固。
若自待轻。
便不能念兢业惕厉。
暂觉还迷。
此直以不重为病。
忠心正念真如。
信即知自可为圣贤。
是自重之处。
既能自重。
更需亲师取友。
勇改过。
此三对证妙药。
故知今之喜不若己。
惮改过者。
自轻者。
主忠信。
是良药。
无友不如己是药忌。
刘宗周《论语学案》曰:
威重一章,总是实胜之学先从气宇检点起,见学者轻浮习性其病深。
学虽得亦失,何固之有。
若如此,正以心不存,先病于浮,故主忠信要焉。
独学须友辅,恐轻浮之心据人上,随处皆损友。
学进全系改过工夫,倘用心不实,未免因循过。
故无友、勿惮。
此忠信之心,厚重不待言学固为何如。
学固不固非由外铄,固有之也。
朱子曰,人临深以为高切中学者悦不若己病人,善下心随处皆胜友,不善改非吾师。
或曰不如己与异已者通也。
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无威;学不致固陋无知。
须恪守忠诚信实。
勿与不如己者交友。
有错,勿惧改正。”
钱穆《论语新解》曰:
先生说:“君子,不厚重无威。
能向学不固陋。
行事忠信为主。
莫与不如己者交友。
有过勿惧改。”
李泽厚:《论语今读》:
孔子说:“君子不严肃自重,无权威,学不稳固。
忠诚信实为主。
无不如己友,有过不怕改。”
孙钦善《论语新解》:
曰:“君子二句,《论语集解》曰:‘孔安国,固,蔽也’一曰:‘言人不敦重,既无威,学不坚固,识义理。”此二说:孔安国前句“不重”不通后句,各解;“一曰”前句“不重”通后句,关联解。
朱熹《论语集注》从“一曰”,谓:“轻外者,不能坚内。
故不厚重无威严,学不坚固也。”杨伯峻《论语译注》从朱熹,译“君子,不庄重无威严;读书,学不会巩固。”孔安国说对,此二句对句,前句“不重”与“不威”对应,成因果;后句“学”与“不固(固执、固蔽)”对应,成因果。“主忠信”三句,与前文不连贯,见9·25,构章,疑错简于此。
邢昺《论语正义》于9·25章云:“《学而篇》已有此,记者异,故重出。”姑存异参。
又其中“无友不如己者”句,逻辑难通,王若虚《滹南遗老集·论语辨惑》:“‘毋友不如己’,东坡曰:‘世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自足日损,故以此戒。
是谓不以辞害意,如胜己友,则胜己者亦不友矣。
’其说佳。”案,对“无友不如己者”,不可绝对化。
无论优秀或普通人,与己相比,总有长短;有长,胜己者,即可为友,非全胜己,才可为友。
通常取长补短,交友辩证观点。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者从,不善者改”(7·22),又曰“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4·17,“贤”,不仅指贤人,也包括优点),正是反映。
刘强《论语新识》:
新译:孔子曰:“君子应庄重,不庄重则无威;应努力学习,不固陋迂步;处世以忠诚信义为主;勿与不如己者交友;有错勿紧,勿怕改正。”
傅佩荣《细说论语》:
“学则不固”,指博学多闻不顽固不变通。
孔子教学目之一,愿学生以灵活智慧应对人生挑战。
有人顽固,学不多,却自以为知一切。
人生许多观念须知行合一,逐步实践。
年龄不同,理解不同。“如”指相似。
志趣不相似,无话可说。
前面谈“主忠信”所以相似为共同目标,正当志趣相勉励。
孔子意鼓励人寻找益友,与益友交往提升自己。
孔子吸引学生,也是因志趣相似。“过则勿惮改”,难做到。
人有错,会掩饰找借口。
知错能改,才能成长,这是孔子对君子要求。
君子立志成为君子。
刘君祖《新解论语》:
孔子曰:“君子不自重无威信,多般学习不固陋。
忠信为做人做事原则,永远从朋友学到东西。
有错,勇敢改正。
王蒙《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曰:
王解:孔子曰:“一个上等人,文明君子,若无分量,不严肃负责(轻浮),无威严,学到东西靠不住,稳不住地位与角色。
要忠实诚信为主心骨。
勿品不如己者为友。
发现过错,勿视改正过错如畏途,勿拒绝改正错误。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重”是老成持重,北京话说,端着点。
人不端着点,则“不威”,看上去无威风凛凛气。
这与学习有何关系?孔子说“学”,不仅读书,更重要是修行习礼学道德。
修行习礼学道德,目标之一,君子风度。
没有君子风度,庄重不足,轻浮有余,说明没学到家,“学”则“不固”。
本章后三句,见《子罕》9.25,“无”作“毋”,“过则”作“主忠信”,上面已谈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不要与不如己者交友,犯错勿怕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