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失血量达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有危险,需及时采取措施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Image

人体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对于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来说,全身大约有4800毫升血液。当失血量达到一定比例时,就会对生命构成威胁。那么,究竟失血多少会有生命危险呢?

失血量与生命危险的关系

失血对人体的影响因出血量和速度而异。当失血量少于总血量的10%(约480毫升)时,人体可以通过动员贮存血液来维持正常功能,通常不会出现明显不适。然而,当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20%(约960毫升)时,人体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

如果失血量进一步增加到总血量的30%(约1440毫升),就会危及生命。此时,伤者可能会出现视物模糊、口渴、头晕、神志不清或焦躁不安,甚至昏迷等症状。

失血急救的关键步骤

面对严重出血,快速止血至关重要。美国妙佑医疗国际建议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1. 戴上一次性手套或其他个人防护设备,检查伤口源头。
  2. 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布块覆盖伤口,用力按压直至出血停止。
  3. 用绷带或干净的布块包扎伤口,尽量将伤口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
  4. 让伤者躺下,如果可能的话,用毯子保暖。如果出现休克迹象,如虚弱、皮肤湿冷或脉搏加快,应抬高伤者双脚。
  5. 如果血液渗出绷带,不要移开原有绷带,而是在其上再加一层纱布或布块,继续按压。
  6. 如果有市售止血带且接受过使用培训,可以使用止血带控制出血。

值得注意的是,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移动伤者。同时,不要尝试取出较大的异物,也不要探查伤口。

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及科学献血的意义

血液在人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运输机体所需的蛋白质、糖类、脂肪、水、电解质等物质,维持体内环境稳定,还参与体液调节,并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因此,保持血液安全和充足至关重要。

科学献血不仅无损健康,还能刺激人体造血功能,促进血液新陈代谢。根据我国《献血法》规定,一次性献血最多为400毫升,不超过正常人体血液总量的10%。献血后约7-10天,血液就能恢复到献血前水平。

然而,每年仍有大量患者因需要血液保障治疗而等待“救命血”。据统计,全国每年有4.5万白血病患儿、127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393万癌症患者、33万产后大出血产妇、21万需要心脏手术的患者等,都需要大量血液保障治疗。

因此,在了解失血危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血液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科学献血,为保障血液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