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紫竹院公园的竹林水雾景观近日落下帷幕,但国家植物园的水雾景观却在每个周末继续上演。这一变化不仅展现了北京城市生态建设的持续性,更折射出这座城市在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方面的不懈努力。
紫竹院公园的竹林水雾景观自今夏竹荷文化季期间推出以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然而,随着活动的结束,这一美景也暂时告一段落。与此同时,国家植物园的水杉林水雾景观却在每个周末上午9时至10时继续开放,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新的“仙境”打卡地。
这些水雾景观的设置并非仅仅为了观赏。以国家植物园为例,其水杉林喷雾系统最初是为了满足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的生长需要而设立的。上世纪70年代种植的水杉林,随着气候的变化,面临着空气湿度下降的威胁。为此,植物园引入了现代造雾技术,不仅为水杉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还意外地创造了一个深受游客喜爱的景观。
这种将生态保护与景观营造相结合的做法,正是北京城市生态规划理念的体现。近年来, 北京在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这些数字背后,是北京持续推动的“增绿”行动和“留白增绿”工程。
北京的城市生态建设不仅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通过建设城市森林、小微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等项目,北京正在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例如, 2023年,北京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了137处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 ,为城市中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
这些努力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也显著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研究表明,城市绿地不仅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还能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在北京,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在周末前往公园、植物园等绿地休闲放松,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
然而,城市生态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北京的经验表明,这需要长期的规划、持续的投入和不断创新。从紫竹院到国家植物园,从临时活动到常态化景观,北京正在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城市生态发展之路。
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北京的经验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示: 城市生态建设不应局限于简单的植树造林,而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将生态保护、景观营造、文化传承和市民需求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让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