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句话虽然直白却真实,新中国能够建立,靠的是毛主席领导的那些在战场上屡立战功的优秀将领们。
这些将领不仅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更在军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们是士兵的楷模,也是部队的灵魂,从而造就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
1981年,邓小平在检阅演习部队时特意点名了一位师长,并强调要重点培养,这位师长就是谁呢?
1981年,中国军队进行了一次陆海空联合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此时我国的军队装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一支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强大军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实力,被外国誉为“精彩的演习”。
9月19日,阅兵式举行,参与检阅的军人多达十余万人。
邓小平高度评价了这次演习,并随后进行了阅兵仪式。
在阅兵巡视中,邓小平看到了队伍中一位军官站得笔直,便问:“那个同志是哪个部队的?”陪同他检阅的部队首长回答:“是11军31师的副师长廖锡龙。”邓小平听后点头说:“此人定要重点培养。”那天参加阅兵式的师级干部不计其数,邓小平为何独独看中了廖锡龙?原因就在于邓小平从廖锡龙身上看到了一个优秀指挥官所应有的气质。
廖锡龙1940年生,童年跨越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解放军的光辉形象已经在他心中扎根。
从小,他就立志要成为一名解放军。
18岁时,家乡贵州正在招兵,他顶着家人不同意的压力报了名,直到入伍通知到家,家人才知道他已经成了一名军人。
那时的他斯文如书生,父母担心他无法承受军队的苦累,但最终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将他送到了部队。
到了部队后,廖锡龙刻苦训练,别人还在酣睡时他已经起床开始训练。
日复一日,他的身体素质显著提升,凭借这份积极性,他入伍不到一年就成为了副班长。
五年的部队生涯让他成长为一名素质过硬的军人。
而到了服役期限,他不舍部队,向上级申请延期退伍,上级也爱惜这个人才,批准了他的请求。
1964年,军区举办大比武,廖锡龙在刺杀组中获得冠军,名字为军中高层所知。
他没有因荣誉骄傲,反而争取去完成高风险任务。
在一次排雷行动中,他冲在前面,地雷突然爆炸,尽管侥幸活了下来,却失去了一根食指,再次面临退役的命运。
失去食指让廖锡龙心情低落,但为了心爱的军装和履行军人职责,他坚持了下来。
就在他感到绝望时,部队因他在大比武中的出色表现特批他继续留队,并提拔为干部。
这一消息让他重拾信心,继续为部队和国家效力。
凭借能力,他在后来屡屡晋升,到1979年已是团长级别。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廖锡龙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赢得一个又一个战役。
在一次撤退时遭遇越军顽抗,他一边侦察敌情一边指挥作战,凭一个营的兵力拿下至高点,展现出灵活的指挥能力,一战成名。
1981年他有幸参加军事演习,被邓小平慧眼识才,在邓公的特别关照下,他被任命为副军长。
多年专注战场研究的廖锡龙,表现出了寻常军人所不具备的特有气质,这份执着与刚毅让他具备了独特的能力。
1984年的对越战场上,他面对敌人的顽强防守,采用不断骚扰的麻痹战术,趁敌人松懈时率军攻破阵地。
这次战斗原本的预期是做出巨大牺牲,而他却说:“牺牲人数超过200的话我直接被撤职算了!”最终,他以较小伤亡取得大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从参军的那一刻起,廖锡龙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这种不畏生死的战斗精神正是邓小平所欣赏的,因此才重点培养他。
廖锡龙不负重托,再次立下功勋,后来他担任了军区司令员、总后勤部长等职务,2000年晋升为上将,为国防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是一位令人敬重的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