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你或许难以置信,中国有一个地方,那里的人们日常说的话就是普通话。
这个地方便是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滦平县,与北京仅隔着一道燕山山脉。
国家语委授予滦平县“普通话体验区”的称号。
滦平话是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居民日常使用的语言,是新中国制定普通话时的主要采音区。
滦平话属于北京官话怀承片。
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
他从南京及周边地区带来了超过一百三十万的人口,两地口音逐渐融合形成了明朝时期的北京话,这也成为当时的官话。
为了防御蒙古人的入侵,朱棣下令将古北口外的居民和军队全部撤回到长城以内,形成了一个大范围的无人区,滦平正位于该无人区的最南端。
由于无人居住,原有的方言也逐渐消失。
清朝入关后,康熙皇帝在承德建造了避暑山庄作为夏都,包括皇家内务府直接管理的皇庄、王府管理的王庄以及八旗各级官兵所有的旗庄,都在滦平建立了“口外庄田”,这使滦平成为一个新的贵族聚居区。
此外,现在的滦平县六成人口为满族。
在大量外来移民没有强势方言的情况下,建庄的过程恰好与清政府推行北京官话的时期重合,可以说滦平在清朝时就是北京官话推广的先行区。
北京官话,作为当时有文化的贵族群体使用的雅音,与北京胡同使用的方言有别。
能够说北京官话(类似于当今能说普通话)意味着拥有优势,所以有文化的人和贵族群体纷纷学习北京官话,其他人也开始效仿。
相较于北京城,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再加上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北京人的生活与语言发生了变化,此时北京话反而不及滦平的口音更加纯正。
滦平方言是如何成了普通话标准的?
1955年,国家正式成立国家语委并制定了语言方案,当时叫“官话”,而“普通话”的概念是后来才产生的。
1957年,这一方案正式制定,1958年正式公布。
在这份方案中,普通话的定义为“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
但由于北京话存在“儿化”、“省字”等习惯,使其与普通话有一些差距。
经过深入调研,发现滦平的北京话最纯正。
虽然滦平话并不是普通话的发源地,但其口音更接近普通话制定的规范。
因此,滦平方言被选为普通话标准。
这就是“普通话”的由来。
目前,普通话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准。
如今,普通话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
许多国际组织将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在170多个国家推行汉语教学,其中70余国将其纳入基础教育体系。
全世界,都在学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