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伍次友曾对刻意隐藏身份前来求教的康熙说,孝庄太后将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赞美,也会背负不少的诟病。
事实确实如此,作为皇太极的庄妃、顺治之母、康熙之祖母,孝庄在清朝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胆识,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女性。
如俗话所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作为政治人物,围绕着孝庄太后也有很多争议,其中一条就是孝庄为了保住儿子福临的皇位,不惜下嫁给小叔子摄政王多尔衮。
一些野史对此进行了大肆渲染,添油加醋,导致情节愈加离谱。
而近些年清宫戏的盛行,使得“太后下嫁”的说法更加广为人知。
那么孝庄真的下嫁多尔衮了吗?如果没有,这种谣言是由谁制造出来的?其目的又是什么呢?
一、
多尔衮在顺治年间的婚礼
清初,社会上就有太后下嫁的传闻,并且还成了诗歌主题。
如抗清志士张煌言在《建夷宫词》中写道:“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其中的太后就是孝庄太后。
由于张煌言是时代中的人,所以很多人以此认定孝庄确实下嫁多尔衮了。
但这首诗经不起推敲,其中一处明显的漏洞是慈宁宫在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才重建,六月份完工后孝庄搬进去作为寝宫。
而多尔衮早在顺治七年十二月就病死了,何来二人在慈宁宫“烂盈门”之事?
不过在顺治年间,多尔衮确实办过一场婚礼,娶的还是自己的侄媳妇、豪格之妻博尔济吉特氏。
此女性来自科尔沁部落,是孝庄的侄女,这场婚礼也的确载有明文。
张煌言《建夷宫词》正作于顺治七年,但他位于浙东,远离京城,且与清廷为敌,难免有道听途说、张冠李戴,故意抹黑对手的嫌疑。
也正因如此,太后下嫁的谣言才风行后世。
所以到底是太后下嫁还是王妃改嫁,只有作者自知。
二、太后下嫁还有哪些证据?
后人从许多史料中找到了一些力证太后下嫁的记载。
其一是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的称号由“皇叔父摄政王”改为“皇父摄政王”,而且多尔衮在批阅大臣奏章时也不避讳自称“皇父摄政王”。
从“叔父”到“父”,一字之差使人觉得二人并不是简单的叔侄关系,而是升级成父子关系,感情更加亲密。
多尔衮称号的变化在当时也引起了邻国朝鲜的注意。
顺治六年二月,清廷派使臣赴朝鲜递交国书,其中有称呼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的字句,朝鲜国王李倧不解,特意询问个中缘由,得到的回答是“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
右议政郑太和则说:“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李倧恍然大悟,继续说道:“然则二帝矣。”
在朝鲜君臣看来,多尔衮俨然成了太上皇,其与太后的关系当然也不同寻常,若非下嫁,不足以解释。
多尔衮死后,清廷颁发诏书,追尊他为诚敬义皇帝,并以帝制下葬,如此隆重的待遇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其二是顺治因乳母李氏病故而发布的一道旨意,可谓充满玄机。
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二月,顺治乳母李氏去世,他特别发布谕旨,要求礼部从厚追封,并特意解释礼遇乳母的缘由,一是因为李氏照料他周详恳挚,二是因为李氏替孝庄解忧,使她免于思子之苦,“睿王(即多尔衮)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
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惓念慈衷,赖以宽慰”。
孝庄与顺治都在紫禁城中居住,母子却不得常见,这正是多尔衮摄政的时期,所以有人说这是因为孝庄下嫁多尔衮,多尔衮从中作梗,导致母子难相见。
其三是孝庄死后的安葬情况。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孝庄病故。
按照礼仪,孝庄理应安葬于夫君皇太极的昭陵(位于盛京,即今沈阳)。
但孝庄却遗令在儿子顺治孝陵(在今河北遵化)附近择地而葬,她给出的理由有二:一是卑不动尊。
皇太极去世已久,陵墓不可轻动。
二是她心恋儿子及孙子,不忍远离。
康熙也完全遵从祖母遗愿,将她灵柩停放于孝陵。
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正式建昭西陵为其下葬。
孝陵所在的清东陵墓葬群共埋葬了清朝150多位皇帝后妃及公主、阿哥,其陵寝都在风水墙内,唯有孝庄的昭西陵在风水墙外,并且还处于陵区大门的位置。
如此别扭布局让人认为这是孝庄羞于改嫁,无颜面对夫君的刻意安排,并借为子孙看大门之举向列祖列宗请罪。
其四是传闻中有人见过“太后下嫁诏书”。
1947年,刘文兴在《中央日报·文史周刊》第35期上发表了《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一文,详细介绍了他父亲刘启瑞在宣统元年(1909年)担任内阁侍读学士时发现“太后下嫁诏书”并奏闻朝廷的过程。
三、
太后下嫁的证据
成立吗?
上述记载看似都是太后下嫁的证据,但实际上并不是无懈可击。
首先说多尔衮的称号问题。
清朝使用满语,有学者通过研究“皇父摄政王”的满文原文发现,满文中并无“皇父”二字,只有“父王”二字,称尊长为父是满人的习俗,顺治帝称呼多尔衮为“父王”也是满人习俗,没有特殊含义。
由于满汉文化差异,多尔衮的称号翻译为汉文时被加上了“皇父”二字,这当然会使人理解错,以为是孝庄下嫁、顺治认多尔衮为父了。
受此影响,朝鲜君臣才会对顺治与多尔衮的关系产生疑问乃至误读。
再说追封乳母李氏一事。
乳母群体早在西周就已出现,进入帝制时代,宫廷更是大量使用乳母,不允许后妃亲自抚养皇子,以防日后可能出现的母后干政现象。
所以当6岁的顺治登基时,孝庄注定没有机会天天和儿子相处,满清权贵们也不会坐视不理,必然会限制母子二人接触。
所谓“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并非只能从孝庄改嫁的角度解释。
再来说说
孝庄陵墓问题
。
孝庄高寿,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在康熙年间病逝。
此时的皇太极已故四十多年并已与孝端文皇后合葬。
孝庄嫁给皇太极,封号为妃,未做过皇后。
我们现在所知的封号不过是康熙、雍正等人追封的。
若孝庄真要葬于皇太极的昭陵,除了打扰逝者安宁外,也不符她太皇太后的身份。
生前是大清身份最尊贵的女人,死后却以妾室下葬,估计孝庄和康熙都不愿意,更何况孝庄与皇太极不过是政治婚姻,也算不上受宠,姐姐海兰珠才是皇太极的心头爱。
因此,从子而葬就成了必然之举。
事实上,清朝有不少生前没做过皇后的太后在去世时选择不与丈夫合葬,如乾隆之母熹贵妃、慈禧等。
至于孝庄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的原因也与她下嫁无关。
顺治孝陵处于整个陵园最尊贵的位置,把孝庄葬于陵内任何地方,都是母低于子,不符合她的身份,只能葬在陵外。
从地理位置来看,红门左侧地势高且平坦,右侧临河,低洼多石,容易水患。
孝庄在清东陵中辈分最高,后人谒陵也必须从她开始,将她的昭西陵安排在陵园入口处,也是为了方便后人谒陵。
这一安排综合了多方面考虑,反映了后人对子孙的尊重和敬仰,所谓罚孝庄看大门纯属无稽之谈。
最后说所谓的“太后下嫁”诏书。
如果诏书属实,太后下嫁也必成铁案。
但奇怪的是,此诏书终未面世,有人说是遗失了,也有人说清廷销毁了,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此诏书。
刘文兴后来向朋友朱家溍坦言,这不过是当年迫于生计,为卖书而编的噱头。
小白说
种种史实表明,“太后下嫁”并不成立。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记载能直接证明太后下嫁多尔衮,反而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孝庄并未下嫁多尔衮。
首先,满清入关前后颁布了许多法令改革旧婚俗,其中之一明确禁止族中婚娶,“若不遵法,族中相娶者,与奸淫之事一例问罪”。
这些法令得到了严格执行。
多尔衮死后遭清算时,他强娶豪格福晋也成了罪状之一。
孝庄是满清上层人物,肯定要注重自身影响,不会违反法令。
此外,孝庄在顺治十三年责令大学士傅以渐编写了女教读物《内则衍义》,还包括“守贞、殉节”。
顺治亲自作序,夸此书“广教化而美风俗”,称能使太后“休声盛德,炳若日星”,传于万世。
如果孝庄真下嫁了,她不会找人编这样的书籍,顺治更不会作序,这就是母子打自己脸。
再说传教士没记载此事。
中国讲究为尊者讳,但西方传教士不在乎这些。
以汤若望为首的传教士与皇室互动频繁,顺治很信任汤若望,并称他为玛法(“爷爷”之意),但汤若望写了顺治强娶弟妻董鄂氏之事。
若孝庄真下嫁多尔衮,传教士怎能略过不提?如此爆炸性新闻,不可能个个都不提,但传教士的日记都找不到记载,这说明孝庄没有下嫁。
然而几百年来,人们依然相信太后下嫁。
原因无他,人类天性爱八卦,宫闱秘事尤其有趣,“谣言止于智者”的古训在此显苍白,毕竟“智者”总是少数。
但这种八卦对孝庄不公平,她应被世人铭记,但不应以八卦女主角形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