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在HIFI音响圈,煲机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煲机可以显著提升音响设备的音质,而有人则认为这不过是音响界的“玄学”。那么,煲机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又该如何正确进行煲机呢?
煲机的原理主要涉及音响设备中的关键元器件,如电容和电感。 对于台式HiFi播放器而言,电解电容是影响音质的关键要素之一。这些电容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老化,其性能指标才能趋于稳定,达到正常工作状态。例如,乐彼LP5播放器在左右声道分别配备了两颗ELNA音品专用的丝绸电容,属于电解电容。 经过约200小时的煲机后,这些电容的性能会得到明显改善 ,从而提升整体音质。
对于便携式播放器,由于通常不使用大型电解电容,煲机主要影响的是电感。电感在煲机过程中会经历轻微的热胀冷缩,这种变化可以改善其电气性能,从而对音质产生积极影响。
基于上述原理,我们可以制定出科学的煲机方法。以HIFI音响为例, 煲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开煲期:使用正常听音强度三分之一的音量,连续播放12小时。这一阶段主要适用于刚出厂的音响设备,目的是让各个元器件逐渐进入工作状态。
调教期:将音量提升至正常听音强度三分之二,连续播放12小时。这一阶段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动态较大的音乐,以进一步激活元器件。
正常使用期:使用正常听音强度驱动音响72小时,然后将音量提升至三分之四,再播放24小时。这一阶段结束后,音响设备就可以进入正常使用状态了。
需要注意的是, 煲机过程中应避免使用过大音量,以免损坏元器件。 同时,应选择音质较好的音乐文件进行煲机,以充分发挥设备潜力。
尽管煲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显示出一定的效果,但其效果的大小仍然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表明,煲机确实可以带来微小但可察觉的音质改善。例如, 享声旗舰级网播A300在经过约200-300小时煲机后,其总谐波失真可以从0.00078%降至0.0007%以内 ,音质得到显著提升。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煲机的效果可能被夸大了。一些人认为,所谓的“煲机效果”可能更多是心理作用,或者是因为听者逐渐适应了设备的声音特性。
总的来说,煲机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可以对音响设备的性能产生积极影响。但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煲机的效果,不要过分期待它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毕竟,音质的最终表现还受到音源、前端器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遵循科学的煲机方法,耐心等待设备进入最佳状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同时,我们也不必过分纠结于煲机,毕竟欣赏音乐本身才是追求HIFI音响的初衷。正如一位资深音响爱好者所说:“放慢脚步,慢慢欣赏音乐,才是追求器材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