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史话」太原龙山名胜——道教石窟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太原龙山石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石窟群,也是中国宗教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座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0公里龙山山顶的石窟群,不仅是道教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研究元代道教发展和中国宗教艺术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龙山石窟始凿于元朝初年,由全真教宗师宋德芳主持营造。宋德芳是道教全真派丘处机的弟子,曾随丘处机西游大雪山晋见成吉思汗。在师父的指引下,他来到太原龙山,发现唐代遗留的道教造像两窟,由此决定在此继续开凿兴建。经过六年的努力,宋德芳在元太宗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完成了龙山石窟的主体工程,共开凿了8个洞窟,现存道教石雕像66尊、浮雕云龙8条以及双凤藻井、仙鹤等石雕。

龙山石窟的布局独具匠心,8个洞窟分为三层排列,自西向东、由上而下。其中,第一窟虚皇龛内有元始天尊坐像,面容清癯;第二窟三清龛内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尊主像,结跏趺坐;第三窟卧如龛内有一尊长1.8米的侧卧像,相传为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坐化之所。此外,还有雕刻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及其子孙的三天大法师龛,以及反映全真七子论道场景的七真龛等。

龙山石窟的艺术风格与佛教石窟大不相同。其雕像风格朴实、凝练、庄重,衣饰简洁、褶皱分明,展现出浓郁的生活意趣。这种简约粗犷的艺术风格,不仅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审美取向。

在中国宗教艺术的发展历程中,龙山石窟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与佛教石窟相比,道教石窟的规模和数量都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道教秉持“道本无形”的理念,认为信仰无需岸然道貌。然而,随着道教传播的需要,也开始塑像凿窟。龙山石窟的出现,正是道教适应社会需求、扩大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然而,龙山石窟的命运也充满了坎坷。在上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和关野贞等人发现了龙山石窟,并拍摄了大量照片。但随后,石窟中的造像头颅大多被盗割,至今难觅其踪。尽管如此,龙山石窟仍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吸引着众多学者和游客的关注。

如今,龙山石窟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它不仅是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和宗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太原市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漫步其中,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石刻艺术,更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龙山石窟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内涵,也为研究元代道教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是中国宗教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见证了道教艺术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演变过程。在未来,我们期待龙山石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研究,让这颗道教艺术的明珠继续闪耀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