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当你试图挠自己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无论你多么用力,都很难让自己感到痒。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神经科学原理。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在《英国皇家学会自然科学会报 B辑》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揭示了为什么我们无法挠自己痒痒的神经科学机制。他们发现,当我们自己挠自己时,大脑会主动抑制瘙痒反应。
这个发现源于一项有趣的实验。研究者让12名受试者相互挠痒痒,并用精密的设备记录下他们的反应。结果显示,当别人挠痒痒时,95%的受试者在0.2秒内就会出现呼吸急促、面部肌肉上提、嘴角翘起等反应,随后是笑声。这个过程大约需要500毫秒,之后呼吸幅度会最先回落,其他反应则会持续1秒以上。
然而,当受试者自己挠自己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研究者发现,当受试者开始自己挠痒痒时,即使同时被别人挠,他们对痒的感知也会明显减弱。更有趣的是,当受试者“假装”挠自己时,对瘙痒的敏感度并没有明显降低。这表明,大脑确实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外界的刺激,并相应地调整我们的感知。
那么,大脑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研究者认为,这与大脑的预测机制有关。当我们做出动作时,大脑会提前预测这个动作的结果,并相应地调整我们的感知。这种机制被称为“感官衰减”,它帮助我们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关注外界的重要刺激。
具体到挠痒痒这个行为,当我们自己挠自己时,大脑已经预测到了这个动作的结果,因此会抑制相应的瘙痒感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无法让自己感到痒。有趣的是,这种抑制机制不仅存在于触觉中,在听觉中也有体现。例如,当我们说话时,大脑会抑制外界的声音信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通常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无法挠自己痒痒。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无法产生这种预测行为。在使用机器传导挠痒痒的实验中,即使动作没有延迟,精神分裂症患者仍然会对自己的动作产生痒感。这为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知障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这个关于挠痒痒的研究不仅解答了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还为我们理解大脑的预测机制和感知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它展示了神经科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看似简单的日常行为背后的复杂机制,也为我们研究更复杂的心理和认知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