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匡扶李唐定难,到割据西北称帝,定难军为什么走上了造反之路?

发布时间:2024-09-18


西夏
1038年党项拓跋部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成为独立势力,直到1227年被蒙元所灭,统治近200年。
拓跋部并非西北大族,起初只是党项族的一支,在多民族杂居的河西地区并不占优势。
汉人归义军先后占据河西,后有甘州回鹘,但最终却是拓跋部统一了河西。
今天我们探究一下西夏前身定难军的故事。

一、唐代拓跋部
西夏王朝的创建者元昊,也称李元昊,属于党项族拓跋部。
隋唐时,党项活跃于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隋书》最早记载“党项”一词;《旧唐书》中认为“党项,汉西羌之别种也”,因此有观点认为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

不过,西夏学专家吴天墀认为党项是鲜卑族的一支,他认为隋朝之前西北地区有宕昌羌,因此《隋书》《唐书》将其误认为党项。
此外,元昊给宋仁宗的表文中称自己的家族源自北魏鲜卑拓跋,因此党项族可能是鲜卑主导,与羌族和吐谷浑融合而生。《新唐书》中说党项以部落为姓氏,拓跋部仅是党项中的一支,和其他部落实力相当。
在唐代,党项八部之间时常争斗,629年,细封氏率部归附唐朝,唐朝册封其为党项首领。
党项诸部顺服,唯有拓跋部不肯服从。
唐朝屡次派军征讨,拓跋部获得吐谷浑支持,与唐军打游击战。
到636年,吐谷浑衰落,拓跋赤辞率部归降唐朝,被任命为西戎州都督,并赐李姓。


羌族
开元年间,党项请求内附,唐玄宗将其迁徙至陇右地区,自此党项扎根河西。
党项部按居住区划分为平夏部、东山部和六府部,其中平夏部以拓跋氏为首。
安史之乱后,趁中原无力管理,拓跋部占据了绥州、宥州。
881年,拓跋思恭(李思恭)起兵勤王,协助唐朝平定黄巢起义,被授予定难军节度使并封为夏国公。
定难军在唐朝的帮助下,巩固了银、夏、绥和宥四州的统治。


党项部
895年,拓跋思恭之弟拓跋思谏继任定难军节度使,标志着定难军的割据独立逐步实现。


《画江湖》中的李茂贞
二、后梁时定难军的壮大
897年,岐王李茂贞反叛,唐昭宗命定难军节度使拓跋思谏(李思谏)出战。
拓跋思谏战败,被李茂贞围困于夏州,只得求助朱温。
朱温派兵救援,李茂贞战败。
自此,定难军开始与朱温合作,成为其盟友,最终帮助朱温围困长安,使其有胆篡唐。
史书称此为“李氏变节之始”。


《不良人》中的朱温
907年,朱温篡唐,中原陷入混乱,西北也割据成风。
定难军内部矛盾不断,909年,拓跋部将高益昌杀死拓跋彝昌自立,但部落忠于拓跋家族,杀死高益昌后推举拓跋仁福(李仁福)为节度使。
910年,朱温部下刘知俊反梁,与李茂贞联合攻打定难军,拓跋仁福求助朱温,结果击退敌军。
此后,定难军更加恭顺后梁,拓跋仁福被封为陇右郡王,《西夏书事》称其为“李氏封王之始”。
凭借后梁的支持,定难军在西北的地位更加巩固。

三、唐晋汉周时期的定难军
后梁灭亡后,定难军选择中立,后唐加封拓跋仁福为朔方王。
拓跋仁福去世后,其子拓跋彝超(李彝超)继承节度使和朔方王位。
后唐试图削弱定难军但未果,拓跋家族对夏州的控制更加牢固,成为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
后晋时期,定难军继续采取中立策略,后晋皇帝石重贵拒绝向契丹称臣,契丹灭后晋时,定难军曾协助抵抗契丹。


契丹贵族
后汉建立后,定难军得到静州,扩展至五州之地。
后周时期,后周和北汉争夺定难军效忠,最终后周胜出,封拓跋家族为西平王,定难军臣服于后周。

四、北宋时期的定难军
北宋建立后,定难军节度使拓跋彝殷(李彝殷)主动上表称臣。
977年,拓跋继筠(李继筠)时期,定难军助宋军灭北汉。
982年,新任节度使李继捧献五州版籍,定难军彻底归顺宋朝。
宋朝派官员进驻五州,改封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


宋朝皇帝
然而,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不甘附宋,带领拓跋精锐割据夏州以北,聚集羌族部落。
986年,李继迁联系到辽国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
宋朝988年也封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于是形成宋辽各自扶植的两个定难军。

宋真宗时,宋辽议和,李继迁一度向宋称臣,又再次反叛。
宋军反击失败,宋真宗无奈签订和约,撤回五州官吏,党项自治。
李继迁称臣,宋封其为“持节都督夏州诸军事”。
李元昊时期,党项部正式称霸西北,最终割据成为独立势力。


小白说
李元昊利用宋辽、甘州回鹘、吐蕃皆为敌之势,占领河西十四州,成为西北最后的统治者。
1024年,李元昊宣布建国称帝,引发长达20年的宋夏对峙,1044年北宋承认西夏独立。
定难军最终脱离中央影响,成为独立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