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宣布,猴痘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继新冠疫情之后,WHO再次发布最高级别警报。与此同时,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在本轮猴痘疫情中,青少年感染率和死亡率均出现显著上升。
数据显示,与两年前的首波猴痘疫情不同,此次受影响最大的人群是妇女和15岁以下的儿童。儿童占病例人数的70%以上,占死亡人数的85%,儿童的致死率是成人的四倍。这一反常现象不仅挑战了我们对猴痘病毒的传统认知,更揭示出疫情应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盲点与疏漏。
那么,为何青少年在这轮疫情中显得尤为脆弱?专家分析,主要原因可能包括:
首先,免疫空白。青少年由于年龄原因,可能尚未接种天花疫苗。虽然天花已在1980年被宣布全球根除,但接种天花疫苗能有效预防猴痘,因为两者同属正痘病毒属。由于青少年出生在天花疫苗普遍停用之后,他们可能缺乏针对猴痘病毒的天然免疫力,导致在面对感染时更为脆弱。
其次,疾病认知不足。青少年可能对猴痘疫情的认知有限,对疾病的传播途径、症状识别及防护措施了解不足,从而增加了感染风险。此外,他们可能在社交活动中忽视保持适当距离等防疫措施,进一步加剧了病毒传播。
再次,延误就医。青少年患者可能因为羞于启齿、担心被误解或歧视等原因,对出现的症状选择隐忍,导致病情延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此外,部分医疗机构对猴痘疫情的早期识别能力不足,也可能导致诊断延误。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猴痘疫情与以往有所不同。据新华社援引英国《自然》杂志报道,在部分感染病例中研究人员检测发现了引发2022年全球猴痘疫情的主要毒株——“分支II”毒株。然而,近几个月来,已报告的感染病例中“分支I”毒株占比逐渐上升。过去几十年来,“分支I”毒株在中非地区引发了几次小规模传播,通常仅局限于少数家庭或社区。
面对青少年死亡率上升的严峻形势,社会各界应积极采取行动,从预防、诊断、治疗及社会支持等多个层面构建全方位的保护机制。具体措施包括:
加强疫苗接种。对于符合条件的青少年,应尽快普及天花疫苗接种,填补其免疫空白。同时,密切关注新型猴痘疫苗的研发进展,一旦获批上市,应优先考虑将其纳入青少年群体的接种计划。
提升疾病认知。通过学校教育、社交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等方式,向青少年广泛普及猴痘疫情知识,强调其传播途径、症状识别及预防措施,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降低感染风险。
优化医疗资源。医疗机构应提高对猴痘疫情的警惕性,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升早期识别与诊断能力。同时,设立专门的咨询热线和服务窗口,鼓励青少年在出现疑似症状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避免延误治疗。
社会关爱与支持。消除对猴痘患者的歧视与误解,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为确诊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减轻心理压力。同时,加强家校联动,确保患病青少年在治疗期间的学习不受影响。
猴痘疫情中青少年死亡率的上升,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更是对社会公平、教育体系及医疗服务等多方面的考验。唯有全社会共同参与,科学防控,才能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切实保护青少年的生命安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