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中的洞真、洞玄、洞神都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9-16

1

《道门大论》中指出, 三洞是通达之意,意味着理解事物的深奥与奥妙。

道家经典分为洞真、洞玄和洞神三部,统称为“三洞”。“洞”,意味通透,展现了通达和深刻的意思。

三洞代表着不同层次的教义,其中洞神对应小乘,洞玄为中乘,而洞真则是最高级的存在。

然而,三洞彼此相互联系,所谓的小、中、大乘,仅是修道的进阶与过程。

三洞的全面理解被统称为“大洞”。

简单来说,这三部经典,乃是三清、三境与三宝天尊亲自宣讲的道教教义,既是大道的纲领,也是通往修道的途径。

因此,信仰这一最高神圣与权威性是道家弟子 信仰这一最高神圣与权威性是道家弟子的根本要求。 天尊所传的教义作为教化人们的基础,天尊的法理则被记录为三洞真经。

因此,三洞真经视为道家弟子的根本准则,只有全心全意地秉持这一无上经典,才能真正把握大道的真实意义,并最终达到相应的宗教境界。

洞真法由天宝君驻守于玉清境,洞玄法由灵宝君住于上清境,而洞神法则由神宝君守护在太清境 ,这就是三清的妙境,也是三洞之本源和三宝的根基所在。

2

三洞皆为元,一体道气,而道气则是一体化,运用上则又分为三。

诱导世俗修仙,从凡人到达道理,因此而有了三种称谓。

《玉纬》中提到:《洞神》是由洞神三皇所著,《洞玄》是由洞玄灵宝所作,《洞真》则是杂名之称,有时以教义记载,或以形象声响描述。

在理解上,它们虽然不同,但实际上意义常常是相通的。

三洞的经典,《玉纬》中详细记载:洞真的经典由天宝君创作,还提到元始高上玉帝也出过《上清洞真之经》三百卷,以及《玉诀》九千篇和《符图》七千章,均保存在九天之上的大宫殿中。

后来又将部分经文传授给玉文,封存于玉华宫,元景元年,又在西城山中传出一部分。

汉元封元年,西王母和上元夫人共同授予汉武帝《灵飞六甲上清十二事》。

太元真人茅盈接受了王君授予的玉佩金珰缠璇之经,玄洲上卿苏林真人曾接受涓子授予的“三一”法门,而王褒在汉平帝时期获得了西城王君授予的上清宝经三十一卷,晋成帝时期又在汲郡传授给南岳魏夫人,魏夫人的儿子传授给茅山的杨羲,杨羲又传授给许迈,迈再次向南海太守鲍靓学习了上清诸经。

《玉纬》中指出,洞玄经典是由灵宝君创作,大圣所传。

根据元始天王所告知西王母的信息,在太素紫微宫中的金格玉书灵宝文,记录了真文的篇目,有十二部妙经,共合三十六帙。

另外,《四极盟科》提到,洞玄经历劫数而出,现今封存于劳盛山。

黄帝在峨眉山向天真皇人请教灵宝五芽之经,在青城山拜访宁封真君,接受灵宝龙蹻之经。

同时,九天真王降临牧德之台,传授灵宝天文于帝喾,帝则通过修行得道,最终将其秘密保藏于锺山。

夏禹在阳明洞天感应太上,委派绣衣使者下达灵宝五符,以法理治理水患,集合万神。

最终得道成为太极紫庭真人,演绎出大小劫经,中山神咒,以及八威召龙等经典,现今流传于世。

3

在太极真人徐来勒与三位真人于己卯年正月共同降临天台山,传授《灵宝经》给葛玄。

葛玄再传给郑思远,思远又将灵宝及三洞经典交给从弟弟少传奚,奚继续传给子护军悌,悌传给子洪,洪即为抱朴子,后来又前往马迹山向思远请教。

抱朴子在晋建元二年的三月三日于罗浮山传授给弟子安海君、望世,随后又向孙巢甫传授。

晋隆安元年,任延庆、徐灵期追随其后,最终这些经典在世间流传,现今所传的经典,即为黄帝、帝喾、禹、葛玄所受之教。

《玉纬》指出,洞神经典是神宝君创作,西灵真人传授。

此经文源于小有之天,位于玉府之内。

《序目》中提到:《小有三皇文》乃源于《大有》,皆为上古三皇所授,亦是人人所传承的仙书,藏于名山之中。

黄帝东巡至青丘经过风山,见紫府真人,接受了《三皇内文》。

此外,黄卢子、西岳公皆学习了禁制虎豹之法。

真人所接收符咒传授于羣松之中。

还有鲍靓在晋惠帝永康年间,于嵩山刘君的石室中,清斋静思时,忽然有石壁上冒出《三皇天文》的刻石,靓用四百尺的绢布进行告知玄而获取,最终传授予葛洪。

另壶公亦教授费长房洞神之文,石室所获,现今《三皇文》和当时有所不同,陆修静先生得知此法,传给孙游岳,游岳传授给陶隐居,其天中十二部经典尚未完全出世。

如今流传下来的,皆为黄帝、黄卢子、西岳公、鲍靓和抱朴子所传。

三洞既然传下,遂有了大小中乘法的分别,并进一步细分为初、中、后法三种教义,以此在世间传播。

由此可见,三洞实际上乃是一乘之妙义,三景的深邃话语,若能领悟即能登上高位,开悟则可渐近修真,龙章凤篆,昭示至理的良言;玉简金书,揭示归元的重要技艺,因此《玉经隐注》中指出:三洞经典乃道教的纲领;太虚的玄宗,上真之首经,正是其内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