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便秘是困扰许多人的常见问题。据美国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的数据显示,约16%的成年人和33%的老年人长期受便秘困扰。长期便秘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痔疮、肛裂等并发症,甚至增加结肠癌的风险。面对这一问题,通便药成为许多人的选择。然而,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通便药,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通便药主要有以下几类:
容积性泻药:如麦麸、硫酸镁等。这类药物通过吸收水分,形成柔软、体积较大的大便,促使肠道肌肉正常收缩。它们作用温和,适合长期使用,但泻下作用较剧烈,老人、孕妇、儿童应禁用。
渗透性泻药:如乳果糖、聚乙二醇4000散。这类药物通过将水吸入结肠,使大便更容易通过。它们适用于慢性或习惯性便秘患者,可调节结肠的生理节律。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应慎用乳果糖。
刺激性泻药:如酚酞片、蓖麻油、番泻叶等。这类药物通过触发肠道肌肉的节律性收缩以排出大便。它们作用迅速,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肠道水电解质平衡和维生素吸收,甚至导致大肠肌无力、药物依赖和大便失禁。
润滑性药物:如甘油、液体石蜡。这类药物通过软化粪便,润滑肠壁,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它们应用广泛,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胃肠动力药物:如西沙必利、莫沙必利。这类药物通过增强肠道蠕动来促进排便。它们应在饭前15分钟口服,且不可与西柚汁同服。
正确使用通便药至关重要。首先,应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的原则。美国妙佑医疗国际建议,在尝试服用泻药之前,应先尝试改变生活方式,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喝水、适量运动等。其次,选择合适的药物类型。对于轻度便秘,可首选容积性泻药或渗透性泻药;对于急性便秘,可考虑使用刺激性泻药或润滑性药物。再次,严格遵守用药剂量和疗程。长期过量使用某些泻药可能导致依赖性和肠功能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人群在使用通便药时需格外谨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刺激性泻药;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老年人因肠道功能减弱,应选择作用温和的药物;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含糖的通便药。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通便药只是缓解便秘的辅助手段,而非根本解决之道。改善生活方式才是缓解便秘的关键。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用8-10杯不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成人每天应摄入25-31克纤维;保持适量运动,如每天散步30分钟;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避免忽视便意。
总之,面对便秘问题,我们不应过度依赖通便药。在必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同时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远离便秘的困扰,保持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