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身高八尺,换算成现代单位约为2.6米。 这一惊人的数字不禁让人怀疑:难道诸葛亮真的是巨人吗?
事实上, 古代文献中的身高记载往往存在夸大成分。 《三国志》中记载的21例身高,绝大多数都在“七尺五寸”(约173厘米)以上。其中最高的是曹操初建魏国时尚书何夔的曾祖父,即车骑将军何熙,为“八尺五寸”。这些记载主要集中在武将和上层阶级人物身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偏差。
更重要的是,古代度量衡单位的变迁也会影响我们对古人身高的理解。以尺为例,商代一尺约为0.169米,西汉一尺约是0.231米,而到了明清时期,一尺已经接近0.32米。这意味着, 同样记载为“八尺”的身高,在不同朝代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实际长度。
考古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人身高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通过对古代骨骼和遗骸的测量,我们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数据。例如, 长沙出土的战国时代男性骨架长1.58米 ,湖北江陵出土的西汉男性身长1.63米,而山西浑源县毕村西汉墓中出土的男性身长达到了1.84米。这些数据表明,古人身高也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影响古人身高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再到秦汉,中国人的平均身高呈现出“较高—降低—回升”的趋势。这与外来人群的融入和营养水平的升降密切相关。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居民的肉食比例相对较高,而西周以后逐渐降低。汉代由于家庭畜牧业和官营畜牧业的发展,人均肉类消费有所回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身高增长。
从更长的历史跨度来看,中国人的平均身高与现代人相比并没有太大差距。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成年男性的常见身高大约在166-168厘米之间,长江流域则约为161厘米。这一数据与现代中国人的平均身高相差无几。
值得注意的是,身高变化还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汉代文献记载显示,身高八尺以上的人物绝大多数集中在北方地区 ,尤其是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一带。这一分布特征与现代中国人的身高地域分布有相似之处。
总的来说,古人身高的真实情况并非如文献记载那般夸张。通过考古发现和历史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人并不比现代人矮,但也不像某些记载中描述的那样高大。身高作为人类体质特征之一,受到遗传、营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趋势。了解这些变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历史,也能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