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在这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一支来自中国西南的军队以其顽强的斗志和巨大的牺牲,书写了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支军队,就是川军。
川军,这支由四川地方军阀组成的部队,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牺牲精神和战斗意志。他们装备简陋,每人仅有粗布单衣2件、绑腿1双、单被1条、单席1张、草鞋2双、斗笠1顶。所用步枪80%系川造,质量差。每个战士配备子弹三五十发,手榴弹二枚、大刀一把,一个团仅有几挺机枪。就是这样一支“贫弱之师”,却在历次大会战中战绩卓著,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川军的牺牲精神在淞沪会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川军第20军和第26师参加战斗时,面对的是一片平原地带,没有任何可以防守的天然屏障。川军远道而来,仓促参战,几乎连像样的工事都无法修筑,全凭血肉之躯抵挡敌人进攻。日军出动了飞机、坦克、大炮和军舰,攻击的炮火来自地面、空中和海上,守卫阵地的川军官兵常常整连整营地被敌人的炮火毁灭。“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地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这是曾任第三战区司令官冯玉祥的一段原话,生动地描述了川军在淞沪会战中的惨烈战斗。
川军的战斗意志在台儿庄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938年3月,第41军代军长王铭章奉命率部死守滕县,阻击敌军。日寇采取空军、炮兵、坦克部队和步兵联合作战的战术,轮番进攻,川军拼命死守,王铭章等3000多将士全部壮烈牺牲,以身殉国。由于川军死守滕县三个昼夜,终于挫败了日寇增援台儿庄的企图,使友军能顺利完成对台儿庄的包围。在台儿庄战役中,川军与友军一道浴血奋战,共歼灭日军1万余人,击毁坦克30余辆,缴获步枪1万余支,机枪数百挺。台儿庄战役是继平型关战役之后又一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川军的贡献是巨大的。据统计,抗战中伤亡的326万国民革命军将士中有64万为川军将士,其中1939年到1945年间,全军阵亡的85万人中有26万川军。川军被俘人数是国民革命军地方军阀中最少的之一,整个抗战中共2.4万余人被俘,不到总人数(四川军阀部队)的6%,而阵亡比例高达1/3。在淞沪会战中,川军将士几乎全部战死沙场,仅2000余人撤退到湖北,后在枣宜会战中,川军再次成为主力,歼敌4万日军后有20余万川军士兵伤亡。在出川的6名中将中,便有4名壮烈殉国,第一批出川的400多位团级军官基本全部在前线牺牲。
川军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战场上,还体现在后方的支援上。四川作为抗战的大后方,承担了全国30%的财政税收和40%的抗战兵力。抗战中,四川一省征兵,无论配额与实征数额,均约占全国总额的1/5,居全国第一;1944年全国约有15万知识青年登记从军,四川一省有4万人以上,居全国第一。抗战时期,四川出兵最多,牺牲最重。仅抗战全面爆发的8年期间,四川总共出兵350万,伤亡64万。当时,平均每十五、六个川人中,就有一人在前线作战,川军伤亡人数是全国总伤亡的五分之一。
川军的贡献和牺牲,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周恩来同志曾用四句话高度概括四川的重要作用,即:“抗战最后根据地;联结西北和西南的枢纽;两个民主运动中心;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李宗仁将军曾评价道:“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川军的抗战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民族品格。他们的牺牲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抗战史册上,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