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近期,多所省会高校传出合并和改名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南宁师范大学与广西教育学院合并、成都大学与四川科技职工大学合并等案例,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
高校合并和改名的背后,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需求。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原有的办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科建设同质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通过合并和改名,高校希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升办学实力和影响力。
以南宁师范大学与广西教育学院的合并为例,两校合并后将覆盖从成人、专科到本科的多层次教育,有利于整合广西的师范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成都大学与四川科技职工大学的合并,则是四川省发力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布局,旨在打造一所综合性更强、特色更鲜明的大学。
改名更是高校提升自身形象、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中国计量大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校溯源于1978年的杭州计量学校,2016年更名为中国计量大学后,迅速跻身“国字头”高校行列,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目前,学校已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逐渐成为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高水平院校。
然而,高校合并和改名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实现不同文化背景的融合、如何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内耗、如何保持原有特色并形成新的优势,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所指出的,“合并之后貌合神离的高校不少,内耗严重”。
此外,一些高校在改名过程中也面临争议。西南医科大学的更名就曾引发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部分海外校友的反对,最终经过多方协商才得以解决。这提醒我们,在改名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总的来说,高校合并和改名是中国高等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资源整合和品牌重塑,高校有望提升办学实力,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盲目追求“高大上”校名的倾向,真正将精力放在内涵建设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毕竟,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取决于其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一个响亮的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