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新冠病毒不仅能在体外环境中存活数天,更能在人体内长期“潜伏”。近期研究发现,即使患者症状消失、自认为已经康复,新冠病毒仍可能在体内持续存在数月之久。这种“潜伏”现象不仅挑战了我们对病毒的认知,更揭示了“长新冠”症状背后的可能机制。
根据研究,新冠病毒在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可存活约5天。然而,在人体内,由于环境更适合病毒生长,病毒的存活时间会更长。临床数据显示,大多数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症状会在10到15天内开始缓解。这意味着病毒主体能够在健康人体内存活半个月左右。对于年龄较大或体质较弱的感染者,这个时间可能会更长。
然而,这只是病毒“主体”存活的时间。事实上,即便在新冠患者治疗后,病毒的残留RNA和代谢物仍可能在体内顽固地留存数月。美国西北大学芬博格医学院神经学家巴特拉的研究发现,在对2518名新冠患者后期的PCR检验中,超过3个月的康复患者中仍有12%在体内检查出了新冠RNA及残留。甚至有一名康复患者,在超过200多天后,体内新冠残留依旧存在。
为什么病毒能够在体内长期存在?这与人体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当人体被病毒感染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试图清除病毒。然而,对于某些患者,尤其是免疫力较弱的人群,这个过程可能不够彻底。
研究发现,病毒长期存在的组织中,参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防御的基因显著下调,与补体和凝血级联相关的基因表达失调,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基因表达失调。这意味着,即使症状完全消失,人体仍在与病毒进行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
这种长期的“战争”状态,可能是导致“长新冠”症状的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将“长新冠”定义为在染疫后3个月内出现、持续至少2个月,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解释的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极度疲倦、气短、胸痛或紧绷、记忆力和注意力问题(“脑雾”)等。
曹彬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康复患者中病毒RNA的检出与长新冠症状显著相关,且病毒拷贝数较高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长新冠症状。这表明,体内持续存在的病毒可能是导致这些长期症状的直接原因。
对于免疫力较弱的老人或特殊疾病患者而言,新冠病毒残留可能长期留存,从而对新冠的后续治疗造成影响,导致新冠预后治疗效果变差,优质抗体无法形成,甚至可能增加复发和副作用风险。
特别是对于淋巴瘤、白血病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新冠病毒的影响更大,持续时间更长。这提醒我们,对待“感冒”类的病毒感染,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面对新冠病毒的“潜伏”现象,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种病毒及其对人体的长期影响。预防措施仍然至关重要,包括接种疫苗、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也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长新冠”症状的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深入了解病毒在人体内的生存机制,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这场持续的“战争”,最终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