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全球约有2.5亿人患有食物过敏症,其中约90%的病例由8种食物引起:鸡蛋、牛奶、花生、坚果、鱼类、贝类、大豆和小麦。这些看似普通的食材,对过敏人群来说却是潜在的“毒药”。
鸡蛋过敏是儿童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阳性率高达35%。主要过敏原包括卵类黏蛋白、卵白蛋白等。牛奶过敏在2岁以下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1.6%~2.8%,主要过敏原为酪蛋白。花生过敏在食物诱导的过敏反应中占10%~47%,主要过敏原为Arah1和Arah2。
坚果过敏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树坚果如核桃、榛子等。鱼类和贝类过敏在海鲜爱好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甲壳类动物如虾、蟹等。大豆和小麦过敏虽然不如前几种常见,但也可能引起严重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食物过敏涉及免疫系统,通常由特定蛋白质引起,即使是极少量也可能引发反应。而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主要是因为缺乏消化特定成分的酶,症状通常较轻,且摄入少量可能不会引起反应。
面对食物过敏,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最好的策略是主动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然而,这并非易事。许多加工食品可能含有隐藏的过敏原,如花生油、大豆分离蛋白等。因此,仔细阅读食品标签至关重要。
对于已确诊食物过敏的人群,建议随身携带肾上腺素注射器作为急救药物。一旦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尽管食物过敏目前无法根治,但研究仍在不断推进。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口服免疫疗法、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希望能为过敏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同时,预防措施也值得关注。有研究表明,早期接触某些食物可能有助于预防过敏。例如,英国一项研究发现,6个月内开始接触花生的婴儿,成年后花生过敏的风险显著降低。
总的来说,食物过敏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健康问题。它不仅影响个人生活质量,还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负担。未来,我们需要更多跨学科合作,从免疫学、遗传学、营养学等多个角度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