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杀死一只大鹏鸟,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这个问题让李白来回答,他会说——40年。
大约在开元九年(公元721年),那时李白刚过二十岁,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无忧无虑,无畏无惧。
用戴建业老师对他的评价来说,这时候的李白:
狂得无法无天!
当时李白路过渝州(今四川),拿着自己的诗稿去拜访渝州刺史李邕,希望能得到他的赏识。
不料李邕是个自负好名之人,对李白非常冷淡,只丢下了一句话:
“乡间俗语,难登大雅之堂。”
李白当时气急,拂袖而去,回到家中越想越气,便写了一首《上李邕》来泄愤。
在诗中他写道: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在李白心中,自己就是那只蛰伏的大鹏鸟,总有一天会扶摇直上,冲向云霄。
大鹏鸟,是李白精神的象征。
他却未曾想到,而后40年的生活之路,教会了他一个残酷的现实:等待大鹏鸟的除了飞向天空,还有可能是折翼陨落。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61岁的李白在当涂病逝,临终前将自己的手稿交给族叔李阳冰,又写了一首《临路歌》,作为人生绝笔。
在这首不为人熟知的绝命诗中,他用血泪写下了自己人生最大的遗憾。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英雄末路,放声痛哭。
大鹏奋飞八方,却于中天摧折,无力陨落。
但鹏鸟虽折,其双翅所荡的疾风却会激励千秋万世。
我曾东游扶桑,想去贤君身边,却奈何树枝将衣袖挂住,最终未能如愿。
待我去世后,后人得知这个消息必定会口口相传,可如今孔仲尼已死,又有谁会为我的离去悲伤哭泣呢?
悲之,壮之。
李白一生,很难去评价。
说他时运不济,他却潇洒一生,留名千古;说他令人艳羡,可他真正追求的,却始终未能得到。
也许命运就是这样,连诗仙也在它的掌控之中。
李白的命运之路走得很奇怪,主要目标一直受阻,但次要任务却完成得出类拔萃。
年少时想通过科举入仕,却因出身商贾而失去应试资格。
他在长安干谒十余年未得门路,却结交了贺知章等众多权贵,以诗名传遍天下。
中年时得到唐玄宗召见,一组《清平调》让大唐文坛震动,在无数倒塌的诗篇中,只有李白高高坐在云端。
然而他从政的梦想还是破灭了,但他心中那只盘旋的大鹏仍未停止等待高飞的时刻。
直到他56岁那年,成为永王的入幕之宾。
安史之乱后,唐朝局势动荡,永王擅自引兵东巡,试图取兄长而代之,结果兵败,大业告吹。
李白因高调写下《永王东巡歌》被牵连,在浔阳被捕下狱。
这次立场选择可以说是李白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与政治,但他赌输了。
后人回顾这段历史事件,总会说李白只适合写诗,没有政治天赋。
但对当时的李白来说,也许这是唯一一次接近梦想的机会了,他没有选择,命运总是剥夺他的选择。
很多人对李白生平的了解在此之后变得模糊,直接跳到他凄凉离世的时间点,但事实上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些事。
这段时间可以看作是大鹏折翅后仍不服输的挣扎。
李白入狱后,妻子宗夫人为他奔波求情,最终被宋若思等人成功营救出狱。
李白出狱后做了宋若思的幕僚,为他撰写一些文书,但此时的他,已经不复当年写《永王东巡歌》时的豪情壮志。
宋若思非常惜才,多次向朝廷举荐李白,希望为他争取一个报效朝廷的机会,但李白最终还是因参与永王东巡被发配夜郎。
58岁的李白,背负罪名,踏上了流放之路。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朝廷宣布大赦,李白也因此获得自由。
顺长江而下,他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时的他也许已经领悟到,自由是多么的重要。
此后两年,他往返于江夏与金陵之间,依旧靠友人接济生活。
山与水,酒与友,成为他生命最后的支点。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次年,他在李阳冰家中病逝,只留下旧诗稿和一首《临路歌》。
诗仙的一生,就在困顿、疾病、不甘中结束了。
也有人不愿相信这个说法,他们说李白是醉酒捞月而死,或是乘鲸归去,成为了真正的仙人。
因为他太浪漫了,太有才华了,所以我们不愿相信他也是个普通人。
面对命运的不公和生活的困窘,他也会束手无策。
但我反而认为,李白最伟大之处,恰恰在于他的有血有肉。
他在贫瘠的生活土地上种下无数浪漫的花,所以华夏诗坛才永远花香四溢。
他没能一飞冲天,却在折翼时依然写下:“余风激兮万世。”
他有遗憾和悔恨,有缺点,也不完美;他曾困窘,也曾狼狈。
但这样的他,真实、鲜活,像你也像我。
他一生奋力追逐的东西,使他险些丧命;而那些唾手可得却不被重视的东西,一直给他温暖与力量。
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也一样呢?或许读完这篇文章,我们都应该好好想一想。
不要因为追求头顶的月亮,而忽略了身旁的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