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质量也难说:扒一扒美国保健品产业的“猫腻”| 117三人行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美国保健品市场近年来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据统计,从1994年的40亿美元飙升至2018年的420亿美元,这一惊人增长的背后,是1994年通过的《膳食补充剂健康教育法案》(DSHEA)的推动。该法案大幅放宽了对保健品的监管,使得保健品无需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审批即可上市销售。

然而,这种“宽进严出”的监管模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FDA对保健品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上市后的监控,而非上市前的审批。这意味着,保健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商和分销商的自律。FDA的资源有限,只能在发现问题后采取行动,这无疑给不法厂商留下了可乘之机。

美国保健品市场中存在的“猫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分造假。2015年,纽约州总检察长办公室对四家大型零售商进行调查,发现高达80%的植物提取物保健品不含有标签上宣称的成分,而是用便宜的填充剂如米粉、芦笋和室内植物提取物代替。有些产品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

其次,夸大宣传。虽然FDA禁止保健品宣称可以治疗特定疾病,但许多厂商仍会使用模糊的表述,如“提高免疫力”来规避监管。这种宣传容易误导消费者,使其错失正规治疗的机会。

再者,原料来源不明。虽然大多数在美国销售的保健品是在美国生产的,但超过60%的原料来自其他国家,其中中国占很大比例。然而,FDA不要求在保健品包装上标注原料来源,这使得消费者难以判断产品的实际质量。

面对这些“猫腻”,消费者在选择美国保健品时应该格外谨慎。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参考:

  1. 查看认证标志。选择带有USP或NSF认证标志的产品,这些标志意味着产品经过了独立第三方的检测。

  2. 关注成分列表。仔细阅读产品标签,了解实际成分和含量。如果发现成分列表含糊不清,最好避开这类产品。

  3. 选择知名品牌。大型知名品牌的质量控制通常更为严格,出现问题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4. 咨询专业人士。在服用保健品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意见,特别是如果你正在服用处方药。

  5. 警惕夸张宣传。如果某个保健品宣称可以“治愈”某种疾病,那很可能是虚假宣传。

总的来说,虽然美国保健品市场庞大,产品种类繁多,但消费者仍需保持警惕。在追求健康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安全和科学的重要性。毕竟,真正的健康来自于均衡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依赖于一瓶瓶神秘的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