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是“宫”还是“寺”?

发布时间:2024-09-03

Image

Image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然而,这座宏伟的建筑群并非一开始就作为寺院存在,它的历史演变过程恰恰体现了它既是“宫”又是“寺”的独特身份。

雍和宫的前身是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为皇四子胤禛修建的府邸。这座府邸最初被称为“四爷府”,后因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而改称雍王府。1711年,胤禛之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出生于王府东书院“如意室”。1723年,胤禛继位为雍正皇帝后,将前半部改为黄教上院,后半作为行宫。雍正三年(1725年),雍王府正式升格为行宫,并更名为雍和宫。

雍和宫的名称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雍和”二字意为“融洽、和睦”,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希望通过这座建筑加强中央政府与蒙、藏地方关系的美好愿望。这一愿望在雍和宫的历史演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迎来了它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乾隆皇帝将雍和宫中路和东路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并赐名“噶丹敬恰林”。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雍和宫的建筑用途,更赋予了它新的政治和宗教意义。

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改为寺庙的原因有二:一是通过让高行梵僧居住于此祭奠其父雍正,使“龙池肇始之居”不至于荒落;二是借此解决蒙、藏等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谐问题。这一决策体现了乾隆皇帝巩固中央集权、安邦治国的方略。

雍和宫的建筑布局和风格也反映了它作为皇家寺院的独特地位。寺院前端矗立牌坊,昭泰门前铺设辇道,显尽皇家敕建气势。前部的七座建筑呈现中国佛教寺院“七堂伽蓝”式标准布局,而后部各殿逐级升高,象征佛陀世界的庄严吉祥。大经堂法轮殿顶的“一大四小”五座藏式天窗,则深含佛教“须弥山”被四大部洲簇拥环绕的寓意。

雍和宫的建筑不仅融合了汉藏建筑风格,还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例如,西路建筑原为雍和宫的护法庙宇——关帝庙,供奉武圣人关羽。藏传佛教寺院供奉儒家推崇的武圣人关羽,并尊其为护法神,是十分显著的民族文化交融现象。

雍和宫的馆藏文物同样体现了其作为皇家寺院的重要地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金奔巴瓶和《喇嘛说》碑。金奔巴瓶由乾隆皇帝亲自参与设计,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的重要器物。《喇嘛说》碑文为乾隆御笔亲撰,主要内容表达了乾隆皇帝对藏传佛教的了解、认知和态度,彰显了他既尊重和护持藏传佛教,又依法依规加强藏传佛教管理的治国方略。

新中国成立后,雍和宫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961年3月,雍和宫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如今的雍和宫,融宗教活动场所、博物馆和旅游景点于一体,每天吸引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信众。

雍和宫的历史演变过程,不仅体现了它既是“宫”又是“寺”的独特身份,更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通过宗教政策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智慧。它作为皇家寺院的地位,不仅在建筑和文物上得到了体现,更在政治和文化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雍和宫的存在,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和谐共处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