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先识字还是先学拼音,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别谈自主阅读了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材中识字和拼音学习的顺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先学拼音,再识字”的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先识字,后学拼音”的新思路。这一变化引发了教育界和家长群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那么,孩子究竟应该先识字还是先学拼音?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到孩子的语言发展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从学习难度和兴趣培养的角度来看,先识字似乎更有优势。汉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触到大量常用汉字。相比之下,拼音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对于幼儿来说相对晦涩难懂。如果让孩子先接触拼音,可能会因为难度较大而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其次,从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来看,先识字也有其独特优势。当孩子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后,他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猜读、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猜读等方式进行阅读,更容易加深对汉字的理解。而如果只依靠拼音来阅读,可能会打乱阅读的流畅性,影响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拼音学习就不重要。拼音作为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是儿童正音、学习普通话的基本工具,也是识字、阅读、写作能力发展的重要步骤。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安排识字和拼音学习的顺序,以及如何在学前阶段为孩子做好准备。

在这方面,教育专家提出了“回归本源、回归儿童、回归教育”的价值理念。他们认为,学前阶段的教育应该是“静待花开”的过程,要接纳儿童成长的不同节奏与方式,用科学而充分的准备,静待花开每一季,静待花开每一朵。

具体来说,学前阶段的拼音准备应该注重兴趣激发、循序渐进、体验运用。可以通过创设听觉环境、表达环境和视觉环境,逐步渗透拼音学习的经验与能力。例如,使用正确的普通话与孩子交流,培养标准发音的语感;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渗透拼音字母形状,引导孩子自主观察;通过有趣的游戏提升孩子的听视觉辨别力、语感及精细动作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专家们强调,“零起点”并不意味着“零准备”。在学前阶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逐步渗透拼音学习的经验与能力。同时,也要避免过度焦虑和盲目内卷,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超越其认知规律的学习内容。

总的来说,孩子究竟应该先识字还是先学拼音,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在于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无论是识字还是拼音,都应该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提前学习。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潜力,尊重他们的成长节奏,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自主阅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