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黼”字怎么读?又是什么意思呢?周制十二常服:黼黻!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黼”字读作fǔ,本意是指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黑半白的花纹。这个看似简单的字,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见证了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演变,以及文化符号从具体到抽象的漫长历程。

在周代的十二章纹中,“黼”与“黻”并称,共同构成了帝王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春官·司几筵》中提到:“王位设黼依。”这里的“黼依”即是指饰有黼纹的屏风,是天子身份的象征。《诗经·小雅·采菽》中也有“玄衮及黼”的记载,描述了天子穿着绣有黼纹的黑色礼服。这些文献记载表明,在周代,“黼黻”已经成为区分贵族等级、彰显天子权威的重要标志。

然而,“黼黻”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服饰纹样。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一概念逐渐从具体的服饰装饰演变为抽象的文化符号。在战国晚期以后的文献中,“黼黻”开始被用来代指华美高贵的礼服。《淮南子·说林训》中提到:“黼黻之美,在于杼轴。”这里的“黼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服饰装饰,成为一种美学追求的象征。

更值得注意的是,“黼黻”的含义进一步扩展,开始被用来比喻华美的辞藻。《北齐书·文苑传序》中就有“摛黼黻于生知”的表述,将“黼黻”与文辞的华美联系起来。唐代诗人柳宗元在《〈非国语〉跋》中更是将“黼黻”用作使动词,表示“使文辞华美”的意思。这种语言的演变,反映了“黼黻”这一概念从具体到抽象、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过程。

在现代社会,“黼黻”虽然已经不再是日常服饰的一部分,但它所代表的华美、高贵的文化内涵仍然在延续。从古代帝王的礼服到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从具体的服饰装饰到抽象的文化符号,“黼黻”的演变过程展现了中国文化符号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黼黻”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文字背后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它不仅是古代服饰制度的见证,更是中国文化符号从具体到抽象、从物质到精神演变的缩影。在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这个古老的词汇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字的读音和含义,更是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