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观察丨凉山教育全面向“新”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作为四川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凉山州的教育发展不仅关乎当地46.25万人民的福祉,更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的关键。

凉山州的教育改革始于2006年“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2017年又实行了十五年免费教育和“三免一补”政策。这些举措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截至2018年9月,全州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0所,在校学生7万人。其中,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有8所,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达2464人。

双语教育是凉山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凉山州坚持推进二类模式双语教学,即以汉语为主要授课语言,同时开设彝语课程。2018年,凉山州推荐的16篇彝语文教学论文全部获得州级奖项,其中4篇还获得了省级奖项。这充分体现了凉山州在双语教育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成效。

然而,凉山州的教育改革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合格双语师资的匮乏。据统计,大凉山地区仅有46%的彝语教师接受过双语教学方法的培训,其中仅有20%左右的教师认为培训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是有用的。其次是学生辍学率高。有研究指出,四川彝族小学入学人数较多,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辍学率很高。这不仅影响了教育质量,也制约了当地人才培养。

为应对这些挑战,凉山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12年以来,凉山州会理县投入超过2亿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新建校舍5万平方米,覆盖104所学校。其次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会理县通过实施“支教”、“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派优秀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任教,有效缓解了农村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

展望未来,凉山州的教育改革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力: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双语教育体系。可以考虑在初中阶段设立双语班级,根据学生语言能力并考虑其未来期望,实行班级转换,以平衡两类学生的双语水平。

其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可以借鉴加拿大和台湾地区的经验,将课堂教学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让教师带领学生在社区中学习传统彝族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最后,要继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可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提高办学效益。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公平分配。

凉山州的教育改革之路任重道远,但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和完善政策,就一定能够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凉山州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